她理财

登录 注册
#【专栏】ailinuo悦读记

来自财女读书会・6篇帖子・35人参与

发帖
ailinuo

【悦读2101】《洞穴奇案》:感受思辨的力量

ailinuo
ailinuo   ailinuo 2021-03-06 16:49 阅读(1895)

文/ailinuo,原创首发她理财,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洞穴奇案》这本书被屡屡推荐在各大书单排行版前列。最初单看书名,我以为是一本刑侦犯罪之类的小说,但其实不是,这是一本现在已不仅仅被认为是法学入门的书籍,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都能展开思辨,有利于锻炼读者的思辨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这本书被公认为是思辨人文社科类书籍。

      因为找不到电子版,我在书城花了两个中午看完了,书不长,但看的过程中,真的感觉脑子一刻没停下来,我自持的观点立场,在上一个法官的陈词中被驳倒,又在下一个法官的陈词中找到可以略微支持的点,在怀疑和被说服两者之间反反复复,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本案的观点,都可以评说,本就没有标准答案。第一次感觉看书脑壳紧张的不得了,不过真的很有收获。


     《洞穴奇案》这本书探讨的是一个有名的假想公案,由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发表在《哈佛法学评论》上。讲述的是:五名洞穴探险者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持生命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一方案的最初提议者,但在抽签前又撤回了同意。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在其他人代替威特摩尔抽签时威特摩尔并未提出反对意见,但结果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谋杀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

      在之前,富勒对洞穴奇案提出了五位大法官的判决观点,这本书中作者假设时隔50年后,本案出现了一个漏网之鱼(即当年洞穴吃人案中实际为六人,此人是未被起诉的被告之一,在起诉前就已逃脱了),因此引出了对这个案件的继续讨论,在这本书中作者在富勒五个大法官观点的基础上,再提出了九个判决观点。

      这里面有几个值得继续讨论的点,我用Q&A的方式进行下自我思辨:

1、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本书中按照联邦法典的规定:任何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人,都必须被判死刑。这与我国刑法相差无几,我国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在法考课堂上,刑法老师屡屡告诉我们,法律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起到警示作用。然而在这里,这四人被判处死刑了,是否就是达到了法律惩戒的目的了呢?是否因为这一判决,以后就能杜绝在极致险境中出现残酷的事实了呢,答案可想而知,是否定的。我们不能期待人在险境中为了求生放弃一切希望。

2、这个案件中被告到底是不是故意犯罪,蓄意杀人?

就像我在做刑法题目的时候,故意还是非故意一直是考察的重点内容。因为刑法第232条的规定极其简单,但如何评价是否故意这一点一直是司法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本案中,困在洞穴中的五人已经详细的讨论和选择了他们认为最公平的数学计算,通过公平的抽签方式来决定被牺牲的那个人是谁。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的行为是有计划的,可以说是蓄意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他们有故意杀人的意图吗?像社会上那种穷凶极恶的案件一样,抢劫盗窃行凶故意杀人吗?又不是,因此这点上争议很大很大。

3、为保存四个人的生命,牺牲一个人的生命,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到底算不算紧急避难?

我们一般的说法是紧急避险,和书里说的紧急避难其实是一个意思。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紧急避险就像,为了逃避追杀抢了路人的摩托车最终导致了摩托车的毁损这种例子,这种例子符合紧急避险的内在含义,即为了保存更大的法益侵害较小的法益(人的生命重于其他)是被允许的。本案中,为了多数人的性命牺牲其中一人的性命,到底算不算符合紧急避险的含义呢?如果说生命是无价的,那一个人的生命和几个人的生命相比会存在数量上的价值对比吗?其实本案中,救援队为了救出这几人,已经牺牲了十个救援人的生命,那试问这十个人的生命不是也一样无价吗?就像我们火灾中牺牲的那么多年轻官兵,他们的生命也一样无价啊,那我们社会为什么又普遍认为这种牺牲有意义呢?就像我和先生说到这个案件,他问我的一个问题一样:他们为此不仅牺牲了一个他们的同伴,他们的获救甚至是以十个救援人员的性命换来的,最后还是被送上了绞刑架,那这些人的牺牲到底意义何在呢?

4、法律是否就应该坚持法律的严苛,道德在本案判决中可以占有一席之地吗?

公众在道德角度对获救的四人产生了怜悯是可以理解的,试问如果设身处地,我们自己能超脱这种残酷现实吗?很多人在心里是不敢回答的。现实生活中,司法判决经常也受到公众的质疑,主要的争议往往就在法律与道德的争辩上。但在我认为,法律是应该要坚持法律的严苛的,法律如果因为公众不一的道德标准而轻易变动,那也不是法律强制力一开始产生的初衷。

最后,看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其实是更大地拓宽了我们的思维角度,放到我们生活中的大小事务上我们可以包容更多的价值判断标准,理解复杂事实的多角度观点,这应该是思辨力量的正确导向。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3)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