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也有钱》 读后感2:认清什么是当下的必需消费
财务自由,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的财务自由。前两天,老公还和花凋说:某NBA球星,签了个4年2个亿的合同,还是美元。然后又补充一句:不过还是有好多NBA球星最后破产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守不住财,收入再多,也架不住消费更高。
财务自由,其实就是拿钱换时间,毕竟大多数人还是靠出卖时间来挣钱。一分钱不能掰成两半花,一份时间也不能用在两处,上班的时间,是没法用来陪伴家人的。但是,人肯定还是要上班挣钱的,不然没钱吃饭消费。问题的根本来了:只要睡后收入能够覆盖掉生活开销,就可以考虑不上班了。
睡后收入>生活开销,重点在于中间那个符号。毕竟品质生活无止境。举个例子:刚上班时,身边人买车,一般都是已婚人士才买车,几万的车很流行,10来万的就觉得很好了。现在呢,身边的很多单身都买了车,没听说谁买10w的车。已婚人士更是买30w的车不在话下。车算必需消费还是可选消费?30w的车算必需消费还是可选消费?
《不上班也有钱》,书中的主人公,定了目标之后,将生活的成本压得很低:不买房,租房住,不买车(在美国),靠自行车出行,还租地自己种菜,蜜月旅行都几乎没花钱,出去绕山走了一圈。在主人公看来,这就是可以接受的生活,并不觉得苦。
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一切都不能生搬硬套。花凋佩服主人公,但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
不买房,租房。在国内,花凋倾向于还是有套刚需自住房,这样不用担心一切与租房的烦心事,什么遇到无良中介啦,房东突然让搬家啦,房租涨价啦之类的。但是,自住房的品质,就可以重新思考下了。关于房子,肯定是学区、地铁、新房、大平层住着最舒服。但是,这样的房子肯定贵,而且贵的不是一点两点。换个角度,如果只是自住,是否可以考虑去掉某些要求。肯定会有人说要考虑房子的升值,那就掺杂了投资的目的,不是单纯自住了。130的三室住着肯定舒服,90平的三室是不是就一定不能住?如果觉得130平的房子是必须消费,那就好好努力。如果不是,就可以考虑买个小点的,可以省下一大笔钱。
不买车。花凋觉得车完全是个可选消费,打车也比买车划算。现在就是执行这个策略,宁可打车,也不考虑买车。
租地种菜。这个真的是绿色无污染还省钱,但真的做不到。去哪找块地呢?而且其实买菜钱占开支的比例真的不高,倒是外出用餐的消费还多一点。但作为双职工,实在无法坚持天天自己做饭。只能尽量在食堂吃,偶尔外食。
蜜月旅行。主人公几乎没花钱。这个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身边有人结婚,光是婚庆就花了好几万。虽然花凋也没看出来婚庆好在哪。但是,花钱的人喜欢,觉得是必需的。花凋不赞成婚庆花太多钱,但一直赞成结婚要买戒指的,就是现在,也会偶尔去买点小首饰。身边也有人觉得:戒指不能吃不能穿,买了有啥用?
生活的开销,可多可少,有些是必需消费,有些是可选消费。100元的包包可以背,几万的包包也可以背。花凋赞成为了财务自由而努力,但并不赞成压缩一切生活成本,最可行的还是找到一个可长期执行的生活方式。否则,还有个报复性消费等着大家呢。
财务自由的重要前提:理清自己的必需消费,砍掉不必要的,重点是,可长期实施不觉得委屈,那种百元周还是算了。
我是没多少钱,有钱我肯定买车。
因为有车太方便了
去年跟朋友去自驾,就好想有自己的车
我的车买了就是个摆设还好是老爸花的钱
美国租房可能是比买房便宜,尤其是在地税很高的地方。我朋友在新泽西买的房,一年光地税就3.6万美金,我们现在租的房子,一年房租1.3万吧。而且房子维修什么的特别贵,租房就不用负担这些,租客权益又被保护得很好,书里的主人公选择租房也是能理解的。
但现在美国房子大涨,租金也水涨船高,说到底,有自己的房子还是比较安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