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教你如何读书
作者:[英] 毛姆
保持阅读的习惯是一件好事,因为在人生的黄金时代过去之后,留给你用以自娱的活动就所剩无几了。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的痛苦与不幸。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了阅读的乐趣,并深入解读了他对于一些著名作家极其代表作的见解,包括简·奥斯汀与《傲慢与偏见》、司汤达与《红与黑》、巴尔扎克与《高老头》、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狄更斯与《大卫.科波菲尔》、勃朗特三姐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
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在对作者生平的经历的探索,我们不难从中发现其作品的影子。正如他所说的:“小说家往往是被自己的偏见所摆布的,他们对题材的选择、对人物的塑造,以及对自己笔下角色的态度都深受其影响。他们书写的一切都是作者性格的表达都是他们的天性、经历与感受的体现。”
简·奥斯汀出生于普通牧师家庭,她言辞犀利、幽默感绝佳,十分热衷于观察他人身上的可笑之处,在《傲慢与偏见》第一句话便能将读者带入幽默的语境:“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她的小说是可读性很强,只有“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和情感”;书中没有什么大事,然而你每读完一页都会迫不及待地翻开下一页,想要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这是身为小说家最难得的品质。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说:“这位年轻女士在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件、人物和情感这一方面拥有极高的天赋,甚至堪称我所见过最为高明的。我本人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用大惊小怪的笔调来描写这些事情,但是那种源于写实的描写与真情实感,让再平凡的角色都显得妙趣横生的笔触,却是我无法掌握的。”
勃朗特三姐妹(夏洛特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安妮的《艾格尼丝.格雷》),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孤僻、对三姐妹并无太多关心,母亲去世后,由阿姨照顾教养。他们一家不怎么和别人交往,父亲上午给孩子们上课,下午则有布兰威尔小姐教他们家务和针线活。与全英国许许多多的牧师女儿相比,她们的境况既不算太好也不算太糟,他们都过着离群索居、财力有限的日子。她们自小就打定主意要把自己训练成家庭教师或学校教员来养活自己,而我们也能在《简爱》中看到相似的经历,被送去寄宿学校、努力成为了学校老师,而后离开成为家庭教师。
小说是对一系列事件的罗列,这些事件旨在展现一群处于行动之中的角色,并以此激发读者的兴趣。它不是对生活原貌的翻版,就像小说中的对话不可能是生活中场景的重现,而是对其要点简洁明了的总结一样。为了实现作者抓住读者注意力的意图,事实必须要经过适当的删减与变化才行。与主题无关的情节必须予以剔除,重复之处必须予以规避。小说家所做的不是用文字对生活进行原封不动的记录,他们只是为读者描绘一副图画,而现实主义作家会努力让这幅画生动而写实。
台湾作家郝明义在《越读者》这本书说到: 精彩的小说,是以数十万字的故事,来讲三十个字的道理──甚至,不讲什么道理。读数十万字小说的故事,坏处是别人的故事可能说得太生动了,光是情节就让你目眩神移。好处是,多年后偶一伫足,眩目的情节中,别有风光。我总觉得一个人应该读小说(fiction),是因为小说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而你进入虚构世界,需要三把钥匙:
1、使用自己时间的自信与余裕──否则你为什么宁愿读几十万字而不是三十个字来体会一个道理?
2、想象力──小说的作者是启动他的想象力而创作出来的。读者的想象启动得越大,越能体会、越不浪费作者为他展开的一切。
3、同情心──小说是人物的故事。读一部小说,就是认识小说里的那些人物。你没有同情之心,没法进入那些人物的内心世界。
林语堂说:“读书的所得,靠读者的识见与阅历,同靠作者的识见与阅历一样的重要。”比如读《红楼梦》这种小说,就是你必须经历了自己的沧桑之后,才能看到年轻时候的你所没能看到的层次。你这才为这部作品折服。
>>>>>>>>>>>>>>>>>>>>>>>>>>>>>>>>>>>>>>>>>>>>>>>>>>>>>>>>>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