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这样玩:100万,得1000多万
今天受小伙伴的启发,用金满意足臻享版,试算了几种新玩法,大家参考:
一、有钱人这样玩:100万,得1000多万
这个玩法,有钱人,可以考虑下,100万换1000多万,这样的:
假设娃现在3岁,
1,娃25岁的时候,拿出30万;
2,娃30岁的时候,拿出30万;
3,娃35岁的时候,拿出30万;
4,娃40岁的时候,拿出30万;
5,娃65岁的时候,每年拿出10万,拿到99岁,合计拿出350万;
6,在娃100岁的时候,一次性拿出剩下的钱,857万多。
也就是合计拿出1327万多。
那现在开始,要存多少钱呢?买金满意足臻享版,以孩子名义,一次性缴100万就行了。
100万,得1000多万。
哎可惜我没有那么多钱啊。
说到这,想起来我有个阿姨,长期有300万在银行,每年拿10万左右利息出来零花,我真想安利给她。
因为她不会存互联网银行,都是存线下银行的,前几年利率是4%,现在只有3%左右。
再往后利率更得降,且本金不会增长。
拿一部分买这个,感觉会更香。
二,兼顾孩子教育和自己养老,这样玩:20年累计缴40万,得129万
假设娃1岁,女主30岁,既考虑娃的教育金婚嫁金,又考虑自己的养老,可考虑如下这样的计划:
1,在娃18岁的时候大约在上大学,每年拿5万块,拿4年,合计20万;
2,在娃30岁的时候,一次性给她10万块,用于结婚或生娃的红包;
3,在自己65岁的时候,每年领2万块,一直领到99岁,合计领了62万;
4,在自己96岁的时候,把剩下的29万+一次性取出来留给孩子。
大约拿到129万左右。
现在开始,要存多少钱呢?以女主名义买金满意足臻享版,年缴2万,缴费20年,合计缴40万就可以了。
这种玩法比较接地气,门槛不高,普通工薪族也玩得了。
三、娃领100多万,娃的娃领100多万这样玩:20年累计缴40万,得230万
还是娃3岁,假设只考虑娃,从娃出生到老,以及她的后代,都管了,是这样的:
1,娃18岁的时候,每年拿出5万块,拿4年,合计20万。
2,娃30岁的时候,拿出10万块,用于结婚花销,或生娃的时候住好点吃好点。
3,娃55岁的时候,提前退休,每个月领2万,领到99岁,合计拿出90万。
4,娃100岁的时候,一次性拿出剩下的钱110多万,给她的下一代大红包。
也就是合计拿出左右230万。
现在开始,要存多少钱呢?买金满意足臻享版,还是年缴2万,缴费20年,合计缴40万就可以了。与上面方案不同的是,这个方案是以孩子名义买的。
这种完全给孩子考虑的,大概率也是比较有钱的。
因为等娃成年了,领取不领取就是娃说了算,选这种,就别太指望这些钱将来孩子取了给自己养老,毕竟孩子大了听不听你的很难说。。。养老钱还是自己做主比较好。
像这样的,其实还有很多玩法。
有兴趣的财蜜可以来试算下:
金满意足臻享版
不会算,或不知道怎么算领取的财蜜,【👉 戳这儿】找顾问帮你算
BTW,金满意足臻享版是增额终身寿,保额是逐年递增,越到后面,现金价值越高。
与普通寿险相比,它的收益和工具属性,大于保障属性。
用来规划和管理未来的现金流,挺值得考虑的。
不过这类产品,监管正严密关注中,有优势的产品,可能卖不了多久。
一方面原因是这类产品要维持收益,对保险公司来说,运营压力不小,监管担忧公司亏损,影响行业发展。
另一方面这类产品早期现金价值高、灵活领取,监管认为有“长险短做”的嫌疑——去年年底,银保监会在《中国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及监管报告报送有关问题的通报》中就提到,“XXX公司报送的某终身寿险,产品可灵活减保,且无比例限制,存在长险短做风险。XXX公司报送的某终身寿险,产品前五年退保率过高,存在长险短做风险。”
再加上近期的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发布,这类产品正面临更严的监管要求,下架或调整“灵活领取”的要求极有可能。
监管要求趋严,对行业规范来说,是好事,但对我们个人来说,能薅一笔是一笔,毕竟对我们来说当然希望收益更高,领取更灵活啦。
如果有闲钱,可以配置一些,或者占个坑,未来加保。
可以
娃100岁?
能加保这点太赞了
加保是指今年我买5K,明年也可以买1W这个样子吗
以当下的规则是可以的,不过保险公司会根据自身的运营情况做调整,未来如果监管要求更严,可能规则要改的。所以资金充足的话,还是建议做「加不了的打算」。如果未来有更多的资金,也还能加保,再用这个方式。
拿出复利计算器算了下,这个回报率是不是有点低啊? 假如3岁投入100万,省略中间莫名其妙的4次取出30万简化计算,到65岁的话,62年复利算出来是1137万(年化4%),3706万(年化6%),1亿1181万(年化8%)。例子中“在娃100岁的时候,一次性拿出剩下的钱,857万多。...合计拿出1327万多”把偶惊到了,那可是100岁啊!!
不用复利计算器,我之前算过irr,接近复利3.5%,实际收益率,与当下的理财产品相比,确实不高哦。不过终身寿也好,年金也好,锁定的是长期利率,也就是几十年后,它也是这个利率。但利率下行趋势下,稳健收益超3.5%的,未来大概率不会一直有。而股票、基金等需要有一定的投资能力,可能会出现有时候收益很高,有时候收益归零甚至亏损严重的情况。
增额终身寿、年金,作为资产配置,锁定长期利率,可以考虑。
纯粹追求收益的话,他们打不过啊。
说得我都心动了
谢谢详细回复!以前没有怎么关注锁定期这么长的年金投资类别。不过你说的锁定几十年3.5%的利率作为卖点,感觉结论有点下得过早。1)通胀。至少3.5%在眼前无论美国近期录入的年化CPI近6.2%的增幅还是国内2020年公布的2.5%,除去通胀后的净收益都不算高,甚至可能是负利率;2) 加息。目前低利率环境有一定的特殊性,放眼相对有可比性的美国20年期国债收益率,2011年之前也有4.28%,甚至1995达到过7.97%,国内的五年期存款利率前几年甚至十几年前就更高了。虽然我没有做深入的数据挖掘,但如果只看1987-2021这24年间通胀调整过的CAGR(复合年增长率)美国股指回报是11.02%,债券指数回报是5.71%。所以,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对于超长投资期限(>20年),还是应该做股债资产配置,而且任何时期股指投资不应少于流动性资产的30%。我娃一出生就在他名下开了几个账户定投,目前6岁多截止上月余额$12.5万美金,美股指债卷配比大概是76/24,计划会今后一直每月定投$2500直到他18岁读大学成年离家。如果按照5-6%的预期年化收益率,12年后应该差不多有$65-75万美金,差不多够他完成私立大学的学业和步入社会独立需要的启动资金了。
太感人了,回复这么多!
储蓄险的收益率确实不高,说高也只是在这类产品里比较相对高。
这类产品只能是资产配置中作为低风险低回报但长期稳定低波动的类型存在。
我也曾经看不上这类产品,因为我做别的投资赚的比这些要高很多。
但最近几年我开始买这类产品了,陆续买了好几份。
一来我本质上还是风险偏好低的人,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我全部放在风险低的产品里,啥也不做,可能也不会觉得可惜。
但事实上我没有那么多钱,所以我一定不会拿所有的钱去买这类产品。
我还需要有较大占比的钱去拼杀博取高收益,例如股票、基金、可转债等。
我会用我赚的钱的一部分,适当配置低风险的产品(占我自己资产的10%左右,占家庭资产的比例更低)。
也就是一部分钱用于托底,一部分钱用于博取高收益,类似你的股债组合,只是我把低风险的资产用在储蓄险上,回报更低,但风险也更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希望我的低风险资产越来越多。
如果我的低风险的配置,都能满足我的日常开销,其他钱,我再怎么折腾也不怕没有退路,赚了更好,不赚我也有钱养娃养老。
可以这么说:我现在还在努力赚钱,冒着风险赚钱,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将来我不用那么努力、不用那么冒险,也有足够多的钱用——而这部分钱,是不受市场波动或各种因素影响的,活到老领到老,或者越老领越多。就当是给自己多囤点安全感吧。
你的低风险配置思想跟我配置应急资金思路类似,我目前大概近10个月的家庭开销的钱都放在保本类固收,但要求一定的流动灵活性。其中有部分是之前3%+的定存,另外一大部分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美国财政部发行的根据每6个月CPI浮动利率的债券Savings I Bond,由于美国10月公布的半年CPI高达3.56%,计算出来的未来6个月的利率就是7.12%,主要是用来保证一部分钱在未来的购买力。如果现在你认为利率已经接近历史低位,那么未来很大可能是进入升息周期(比如美联储明年开始推动可能会带动其他国家跟随),再叠加可能的通胀,那么应该持有中短期债券或根据通胀浮动利率的债券,因为你现在在低息环境锁定的利率年限越长,未来升息新发的高息债券和通胀对你目前持有债券的收益的影响就越大(变相贬值),比如我资产配置中债券是购买的中期(~5-6年平均年限)债券指数基金。
我也不是学经济的,不过个人认为美联储已经开始收紧货币,明年开始加息可能还会提速,由于美国已经基本实现充分就业,现在是职位多招不到人,而且有可能需要加快加息节奏压制通胀。很多发展中或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被迫跟随加息,如果还是继续降息放水,就会造成资本外流,伴随货币贬值,届时企业在外发的美元外债也可能加重还债压力,让通货膨胀和整体经济承压。
我们普通人其实很难准确预测未来,一方面不是每个人都能熟悉经济运行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些黑天鹅事件发生。我呀,主要还是考虑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多做一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