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可怕的自律人》:我们为什么没能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
作者:[美]马歇尔·古德史密斯
这是一本教成年人如何改变行为习惯的书。诠释了自我意识、自我承诺和积极行为改变的重要性。
是什么让积极、持久的行为习惯改变如此困难,导致我们大多数人都提前放弃这场游戏呢?答案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对成年人来说,改变行为习惯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我们编造借口,为自己辩解,甚至养成一种自欺欺人的思维方式。
本书的主题并不是教你如何戒除抽烟或者半夜吃冰淇淋这样的坏习惯。而是教你如何在你尊重和你爱的人身边,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通过阅读本书:
第一,你将会更接近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成为可怕的自律人;
第二,你的悔恨感将越来越少。
一、我们为什么没能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
(1)有意义的改变是很难做到的
(2)没有人能让我们改变,除非我们自己真心想要改变
(3)根深蒂固的思维误区
(4)我们所处的环境
开始改变行为习惯很难,坚持改变更难,最难的是把改变巩固为好习惯。 下面三个问题,对应了我们想对自己的人生做改变时,面临的三个难题。
你想在生活中做出哪些改变?比如减肥事、跳槽、改行、换一个发型。
你有这种想法多久了?是不是到现在已经有几个月或者几年时间?
结果怎么样?你能否指出在某个特定时刻,你决定改变生活中的某件事,并在冲动之下采取行动,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惯性,让我们根本无法启动改变,它极力鼓励我们在舒适区内行动,不去做某些长远看来非常有益,却不容易做到的事。
二、 阻止你改变的15个思维误区
误区1:如果我知道,我就能做到
误区2:我意志坚强,不会向诱惑投降
我们不但高估了意志力,还习惯性地低估环境的影响力,我们所处的环境像是一台威力巨大的机器,会削弱我们的意志力。
误区3: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当我们想给自己找借口时,就会发现每一天有可能是“特殊的日子”。我们让步于冲动和一时高兴,因为今天是生日,或者是结婚纪念日,明天就会回归正常,到时候就会成为可怕的自律人。
如果真的想要改变,就必须接受这种现实:不能一有特殊日子,就给自己放假。总被外部事件打扰,对改变来说是致命打击。成功不会一夜间实现。这是一场持久战,而不是闪电战,不要总想着在某个特殊日子能短暂的休息。
误区4:“至少我比×××强”
在遭遇失败的低谷时刻,我们会对自己说:“至少我比×××强。”我们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奖励自己轻松过关,因为我们还不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总找这个借口,就会降低了你的积极性和自律性,丧失改变的动力。
误区5:我不需要帮助和规划
误区6:我不会累,我的激情也不会消退
自控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疲劳以后,我们的自控力就会开始动摇,甚至完全消失。需要百分百绝对努力才能完成的计划,往往很容易失败。
误区7:我有世界上所有的时间
误区8:我不会分心,也不会有任何计划外的事情发生
生活总是会闯进来改变我们安排好的优先顺序,考验我们的专注度。
误区9:一次顿悟将会瞬间改变我的生活
顿悟,表示你的改变来自洞察力和意志力的突然爆发,它当然有可能发生。它们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让你改变,但是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有意义或持久的改变——因为这个过程的建立基础是冲动而不是策略,是希望和祈祷,而不是规划。
误区10:我的改变将是永久性的,我再也不用担心了
这就好像是减肥和保持体形之间的区别,一个是达到控制体重的目标,一个是把它保持下去。哪怕实现了前一个目标,如果不能坚持努力和自律,也难以保持下去。我们需要坚持去健身房才能保持体形——并且保持下去。
误区11:我解决了旧问题,不会带来新问题
误区12:我的努力会得到公正的回报
误区13:没有人关注我
误区14:如果我改变自己,就不是“真正的我”了
误区15:我有足够的智慧,可以评估我自己的行为
我们为什么没能做出我们想做出的改变?除了借口、思维误区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我们生活的环境让我们做出本不想做的行为
我们以为自己能够控制环境,实际上却是它在控制我们。每一次我们进入一个新场合,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前因后果等参数都会发生变化,我们的目标、计划、我们原本自律的行为都被置于危险之中。这是一个简单的动态过程:不断变化的环境改变了我们。
我们的环境是一台无情的诱发机器。如果我们不去塑造环境、控制环境,环境就会塑造并控制我们,把我们变成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陌生人。
>>>>>>>>>>>>>>>>>>>>>>>>>>>>>>>>>>>>>>>>>>>>>>>>>>>>>>>>>
总结很到位,学习了
你的读书笔记写的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