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歧视与被歧视的?《刻板印象》告诉你答案!
荣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绿皮书》,讲述了白人托尼为了生计,成为黑人钢琴家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在八个星期的南下巡回演出中,托尼亲眼目睹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不能使用酒店洗手间,只能去室外茅厕;因黑人身份莫名被殴打;即使被邀请演奏,临近演出时间紧张却不能破例在餐厅就餐……一系列不公平待遇,仅仅因为唐雪莉是黑人!
种族歧视或者说歧视从何而来,又如何操纵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们是如何歧视别人,又是如何被歧视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克劳德·M · 斯蒂尔(Claude M. Steele)在《刻板印象:我们为何歧视与被歧视》(以下简称《刻板印象》)一书中带领读者探讨答案: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无形中被刻板印象所打磨和塑造,作者通过实验深入挖掘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最终目的是让我们尽量规避刻板印象的风险,能够正确应对以及巧妙运用刻板印象。
1. 刻板印象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刻板印象》的作者克劳德·M · 斯蒂尔在7、8岁的时候第一次与种族歧视“不期而遇”——黑人孩子只被允许周三下午去生活所在区公园的泳池游泳……
地大物博的中国,庆幸我们没有种族歧视,但我们有地域歧视。
上大学后的第一次班会,我上台做自我介绍,因为来自河北省而被南方同学看不起,他们认知里的北方很穷,很土,而他们从小看TVB长大,自认为比河北人要高级,就像《甜蜜蜜》里张曼玉对黎明说的话:“我们看香港录像,喝维他奶,我们那么接近香港。”
实际上,“刻板印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是无形中,由来已久,我们自己深陷其中甚至不自知,而不是像种族歧视和地域歧视那么“明目张胆”。
龙生龙凤生凤,老虎的儿子会打洞;女孩上初中后的学习成绩没有男孩好;男孩比女孩更勇敢,“男儿有泪不轻弹”;男性比女性更适合做领导;带金链子的就是暴发户;程序员都是无趣的宅男……我们非常清楚其他社会成员对于许多事物的看法,包括社会的主流群体和身份,我们彼此间的想法高度一致,于是给这些事物贴上对应的标签,使其遭受相应的对待,刻板印象也就产生了。
当我们被区别对待,或者区别对待他人时,请冷静思考,我们是否已经进入了“刻板印象”的圈套,我们是如此容易地给别人贴上标签,如此容易地被别人贴上标签,刻板印象这层笼罩在生活上空的乌云,很多时候遮挡住了事物的全貌,而是让我们只看清一二,并坚信自己是对的。
刻板印象对我们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对情绪的影响,让我们更容易焦虑;对生理的影响,血压升高;对思维的影响,认知过载……我们的生活在无形中被刻板印象塑造和操控着,歧视和被歧视也就产生了。
2. 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大学的体育课上进行分组,我和一名广东学生还有若干名港澳的学生分到一组,大家在讨论时,港澳的学生都是说粤语,广东的学生偶尔说普通话,当她无意中发现小组里只有我一名北方学生时,好奇地问我能否听懂粤语,我说完全不懂,她惊讶地叫出了声,从此体育课上,她再没有说过一句普通话。那个学期我的体育成绩很糟糕,尽管我很想融入小组,但是往往会弄巧成拙,也很努力地进行练习,但是在老师眼里我成了一个“差生”。
不过熬过一个学期,第二个学期体育课我换了小组,组里唯一的澳门学生很努力地说着普通话,偶尔也会因为听不懂我们“过于流利”的普通话而略显尴尬,但是我懂他的难堪,所以非常照顾他,希望他能感受到团队的关爱。
唯身份至上的社会架构
刻板印象风险究竟是通过何种机制对当事人产生影响的?《刻板印象》一书为了挖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作者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多项实验,首先我们的社会架构是唯身份至上的,在一个围绕着“身份”而构建的特定环境中,人们会对不同身份持有刻板印象;最小群体效应——我们很自然地更加偏爱自己群体内的成员,这便是出于自尊的需要而引致的对群体的偏爱;情境压力,刻板印象风险存在于不同的情境中,任何人都难以置身事外,毕竟世上还没有哪个群体能够丝毫不被负面刻板印象所针对……
很多时候,我们承受着压力;很多时候,我们又在施与他人压力。刻板印象风险之下,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歧视他人,又在无意有意间被他人歧视着。
3. 如何应对和运用刻板印象?
如何降低刻板印象风险
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尽量降低这种不利的刻板印象风险效应呢?《刻板印象》提供了一些降低风险和改善问题的可行性建议,让我们了解刻板印象,并能够理性应对,当然还可以结合相应的理论依据运用刻板印象,发挥其作用。
《刻板印象》的作者是一名黑人,为了对抗黑人身份带给他的压力,他的父母鼓励他:“刻板印象风险真的非常糟糕,不过你应当还压力为动力,努力摆脱刻板印象风险的束缚,证明那些课本印象以及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人是有多么荒谬。”
刻板印象风险无处不在,首先要做的是能够意识到刻板印象在影响我们生活,然后运用“自我肯定”理论,理性应对,保持自洽感,面对外界干扰时不为所动;
当意识到他人身处刻板印象风险时,我们可以给予当事人言行上的鼓励,帮助他们培养成长性思维,对周围环境进行更加准确和充满信心的解读;或者对当事人进行心理暗示,使其产生一种对立的身份意识,从而与负面刻板印象进行对冲;别单打独斗,找到伙伴;在情境压力下,努力创建“身份安全感”……
我们还可以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刻板印象,让其发挥良性作用,比如“期望效应”,老师的关注和鼓励,能够促使学生相信自己,更加努力,最终成为符合老师期望的好学生。这招也是老师们经常在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绿皮书》开篇,托尼把黑人工人用过的水杯嫌弃地扔掉,最后却和黑人雪莉成为终生好友。雪莉明知去南方演出是很艰难的事情,还要坚持,就是为了“要想改变人们的观念”,而“人们的观念”就是人们对黑人的刻板印象。八周的音乐之旅,托尼改变了观念。《刻板印象》这本书则像电影中的音乐之旅,启发我们不带偏见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勇于对抗“刻板印象”带来的风险和压力,让歧视和被歧视少一点,每个人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尊重,没有压力地更好地发展!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