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父母辈的养老资产
两口子父母辈都是50后,可以算得上是二线省会城市的普通中产家庭,一边是国企双职工退休,另一边是普通高校退休,大半辈子几乎都是在同一座城市同一家企业和学校度过,还有共同陪伴的一大家子亲戚朋友。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她们一辈子的生活工作,那肯定就是--安稳。
这份安稳一方面是支持我们心无旁骛地一路求学和留学打怪升级的后勤保障,同时也是我们俩口子大学时期在一起后就下定决心共同想追寻跟父母辈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的原动力。
安稳的另外两个副产品就是几乎从不高消费和投资理财的保守。抛开当年国企和高校的福利分房外,两家父母人生中都只各购买了两套商品房,包括一套自住。而且除了去年一套置换的养老改善房,其余都是十多年前低价购买的,后来又陆续卖掉,主要是因为留给我们回国定居的房子预料到是用不上了,并没有参与火热的炒房和炒股。因此,现在两家父母都只各持有一套自住的养老房,居住条件也类似都是100多平的三居室,市价250万左右。剩余的金融资产也几乎都是固收类的国债和存款了,没有投资任何权益类资产,因为她们也知道我们小家的风险资产投入很高了,就没必要再冒风险博高收益。
室友家几年前就把家里的几乎所有固收类理财交给我们两口子打理了。起因是老人去某国有大行存三年定期存了十五万,但实际上是被银行工作人员忽悠买成了某大保险公司的万能险,而且刚买不久那家公司就上新闻出事然后被接管改名了,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兑付了。但经过此次事件复盘后,发现室友父母家养老理财除了缺乏与时俱进地学习理财比较容易受他人影响外还有诸多问题,比如过于注重流动性而造成整体收益率偏低,资金期限没有根据规划用途进行错配,账户存折过多记账不清,还出现过银行卡到期利息被盗刷几个月后才发现等等。
由于这时我们小家的家底已经积攒了不少,理财能力也得到了她们的认可,正好前两年赶上了一波她们理解不了的网上银行高息揽储的小高潮,就索性教父母一步步重头开始销户和开户,全权交由我们来规划和记账,她们现在也貌似很满意也轻松了不少。我也差不多是在那个时候无意网上搜到小她,从此开始接触学习国内理财的知识。目前父母还用不上这笔钱,两口子退休金一个月加起来9000+,养车外加生活开销一半都用不了,所以还在往里存钱。
以下正好是记录了今天的一笔操作后的存款列表,而每一次交易我们都会更新三个电子表格发给父母留存。
表1:按银行分类列表 -- 便于查询各银行存款和利率比较
表2:按存款到期的时间顺序列表 -- 便于查看资金到期时间进行规划
表3:按到期年份的现金流图表 -- 目标未来几年内把所有存款分成大致5等份,并分别配置五年期的阶梯固收产品比如国债或大额存单,如此以来既保证每年能够到期50+万以备不时之需,又保证还能接受的收益率。
最后点一下题,关于普通家庭一辈子能够存下多少钱答案就是以父母辈作为样本二线大城市的50后普通国企工薪家庭一辈子大概能够攒200多万存款外加一套250万养老自住房。
“Wealth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quantity of one's assets, but rather by how much he feels he is lacking. ”这句座右铭很符合我当下的心境,富有不是取决于你拥有的资产数量,而是在于内心感受的缺失到底有多少。
对于未来的养老生活,双方父母目前觉得很富足,只用顾好自己,完全不用为我们小家的经济担心。据她们勤俭的生活习惯,每月养老金都花不完,只要搞好身体,缺的可能只是子女的陪伴。希望疫情早日彻底结束,能够家人团聚。
谢谢
其实保险公司的万能险也是很稳的,而且是复利
太厉害了,没有之一。
当时她们被银行工作人员误导买的是安邦的万能险产品,新闻里报道出事后那个经办人也离职找不到人,15万“存款”就换成手里几张收据凭证,上面只有安邦没有银行任何盖章,因为银行其实只是代销,那段时间家里人别提有多急。
那也是的,但如果真的买的是保险公司还是放心的,买产品还是要擦亮眼睛啊
过奖了
当然是啊,下次换成队友,哈哈。当时记得是一边视频,一边演示一步步教父母在蓝海银行app上操作买的,因为要搞一些人脸识别啥的,所有存款都在她们自己名下。
这个资产也是让人非常安心了。我爸妈是60后,72线农村,资产应该就是年轻时种了一些树,现在值大约20万,其余的为0。
两辈都是优秀的人
列的这几家民营银行我之前都仔细看过他们对外公开的背景介绍和主要股东,能搜到的新闻和贴吧评论等,还读过已经公布的财报是否已经产生盈利,还有资本充足率和坏账率等指标,还特意打电话去咨询过,具体记不清了,总之当时的结论是这几家还是比较放心的,避开了一些经营主体和股东变更频繁,坏账率等指标不佳的民营和网上银行。
的确,国内处于刺激经济的降息周期,不过3.5%左右的定期还是有,国内生活必需品的通货膨胀不高,对父母辈消费习惯比较友好,所以也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