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晓声散文集《人间清醒》有感
这本梁晓声散文集,共分为五章,一半写自己、父母、家人,还有朋友和恋人;另一半写的是曾经发生在他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别人的故事,一共34篇。
其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我的父母》、《我的小学》、《我的中学》、《兄长》、《瘦老头》、《玻璃匠和他的儿子》、《孩子和雁》。
在看作者写他的父母时,我总是联想到《人世间》那部电视剧,因为作者的父母和剧中的父母很像,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年代也和剧中很像。
作者的父亲也是一名建筑工人,常年因建设大西北而不能和家人在一起,经常两三年才回一次家,为的就是赚钱养家,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作者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大家子的生活就靠他父亲在外当工人的那一点工资,根本不够,后来母亲也外出找活做。小小年纪的他,每天早上一醒,就看不到妈妈和哥哥的影子,母亲每天天不亮就出去做工,哥哥因为父亲省吃省穿供一家人生活,而加倍努力学习,也每天天不亮就去了学校,然后很晚才回家,甚至不回家。他要自己做饭、挑水,照顾弟弟妹妹,还要上学,放了学第一时间赶回家做饭,照顾弟弟妹妹。
那个年代的人们,日子过的真是苦。那时家里连一把雨伞和一件雨衣都没有,上学能穿的衣服也只有一件,弄脏了就没的换。上初中时,鞋子也经常是从收破烂的邻居那里翻找出来的,也不管成不成双,颜色是不是一样,能穿就行。
作者说:有时我自己回想起来,以为那便是“逆境”了。后来我推翻了自己的以为,因为在当年,我周围皆是一片贫困。
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写他的哥哥,他哥哥上学时成绩优异,学习突出,老师和学校都认为他能考清华北大,也有几个大学可以保送入学,但父亲说他年纪越来越大了,弟弟妹妹们还要上学,希望他哥哥能牺牲自己,不要再上大学了,早点出来找个工作,帮他一起承担家庭重担。但他那么优秀的哥哥,当然心中是不肯放弃上大学的。加上母亲从内心里也支持他继续读书,这样,以后一家就能指望上他了。
后来,哥哥还是上了大学,父亲一直不给他写信,也不给他寄钱,他只有靠着学校救助金,每月9元钱生活,再加上学校其他的事,还要交钱,另一边,他瞒着母亲说,说父亲每月给他寄10元钱。
最后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大饥荒那年,哥哥一下子精神上承受不了,压力太大的缘故,得了精神病,被遣送回家。再后来因为那个年代正是动荡期,哥哥好不容易缓和的病情又开始复发,加重,以至于后来一直就住在了精神病院里。看着让人好心疼了!作者每每回忆起小时候哥哥对他的好,内心都感到愧疚不已。
看完这篇,我的心情也变得非常沉重,接下来一篇《当爸的感觉》,内容却比较轻松、活泼,让我的心情也得到了一些缓解和舒展。看到作者说他经常以儿子为素材写文章,被上初中的儿子看到嘲讽时,好有趣!
让我最难忘的是那篇《瘦老头》,像一位网友在评论中说的:
有些人就是这样,他们有良知,有责任感,哪怕自己朝不保夕,哪怕自己已经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依然关注着这个社会,关注着发展,把自己的责任承担起来。就像这个瘦老头,在自己生命垂危时期,身体已经那么痛苦了,还依然顽强地用自己最后的光,点亮孩子们的心,帮他们树立目标、树立理想、明确方向,用自己的能力去教育这些孩子,让这些孩子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他们长大后,也都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光,成为对社会有责任、有良知的人。
我想这就是爱的传承吧!这位连姓名都不被人知道的瘦老头,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却一直这么默默无闻的、不求回报地做着这一切,真的是很令人敬佩!因为他的付出,不仅改变了这几个孩子的命运和前途,还给这个社会增添了几位有用之才!
纵观全书,作者很坦诚,很真实地写出他自己的内心。从书中能看到作者曾经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都有说出来,并且自我反省。
比如他说他曾十几年没有去精神病院看他的哥哥,后来觉得很对不起他。也曾因自身的原因,当妻子第一次怀孕的时候,他不想要,让她把孩子打掉。后来有了孩子,他觉得自己那时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没怎么细心照顾儿子,而感到愧疚等等。
就像简介里说的,这是一本心灵独白,我们既见众生,也见自己;一个自在的灵魂,分享人生最好的状态——保持真实,保持清醒,保持愤怒。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