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买 | 6类浪费钱的物品重灾区
这两年一直在尝试局部断舍离,因为我小小出租屋里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啦,连家属有时都忍不住吐糟:感觉家里满满的,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
然后便开始了断舍离,之所以是“局部”,是因为不想为了东西少而刻意去扔东西,而是在物尽其用的情况下进行精简。
想得起来的时候,我会把舍弃的物品清单记录在时光序上,如下:
在处理这些物品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有懒惰和三分钟热度的一面:买化妆品前幻想着当个精致猪猪女孩,买后也就用过2、3次,最终还是败给了早上想多睡十几分钟的懒惰;
有刻意且用力生活一面:为了追求时髦而买的T恤和其他衣服,结果根本不适合自己;为了所谓的品质和品味,买了昂贵且不实用的配饰,最终在衣柜里烂掉都没用过一次。
也有贪图便宜的一面:买了十几块的帆布袋,结果松松垮垮没有型,还起了好多球。
有脆弱的需要吃很多药的时候,也有努力学习吸收知识的时候。
这些都是曾经的我,没有必要去否定和质疑,现在倒是有一种“噗,交了学费、填了坑,以后不会再跌倒”的轻松感。
现在来看,对我来说断舍离的物品重灾区主要有以下几类:
1、过期的物品
因为想做某道菜而专门买的豆豉、豆瓣酱,放到过期半年了才发现,实际使用次数不超过3次。
从家里带过来的各种肉类、饺子,在冰箱里冻了大半年都没想起来做,想做的时候已经变质了。
还有买了一年多都没煮过的粉条,过期的冲泡豆浆,端午中秋发的粽子和月饼......
既然知道一周都不太可能做一次饭,就应该少买或不买这些东西,家人的热情和关心也不一定非常带东西,浪费食物也等于是践踏了亲人的心意。
既然不喜欢吃月饼,可以趁大家相聚的时候一起分享掉,或者送给别人,没有必要自己留着却不吃。
2、不合适的衣服
因为追求时髦而买的露脐短上衣、亮色T恤,只被宠幸过2次。
贪图便宜而买的卫衣、T恤,松垮无形,很快就厌恶了。
为了拥有一件“必备单品”而买的2件棕色风衣,都因为大小和设计不合适而吃灰。
家中有猫,深色、粘毛的衣服是万万不可买的,否则穿的频次也是很低。
可以看看每个月穿的都是哪些衣服,这些才是自己潜意识里更喜欢、觉得更舒适的类型。
3、因为大促而多买的物品
明明只需要一瓶卸妆水,却因为大促买了3大+3小,放了2年都没用完1瓶,其余只能送人。
明明一袋蛋挞和薯条就能够吃半个月,却因为便宜而买了4袋,结果冰箱全被占满了,最后还浪费了2袋。
需要洗发水时,觉得带护发素的更划算,又买了套装,导致护发素堆成小山都没用完。
我现在基本不参与各种活动了,有需要直接去买,其实也不会贵多少,也可以各个银行/平台的积分是否能去兑换。
4、逢见必买之物
这是看《要钱还是要生活》get的一个概念,它来自无意识的习惯,指那些只要遇见基本都会买的东西。
而且大部分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物品,可能是口红、包包、衣服、鞋子、首饰、渔具或者是手办等等,不管家里有多少,总能以“这个颜色好独特、这可是限定款、这个等**的时候就会用到”等原因把它们带回家。
我虽然没有达到“逢见必买”的程度,但也买过很多次。
比如各种气垫、粉底液,明明上一次买的放过期了都没用过几次,但在直播间看到还是会下单,心里想的是,这次有了它我肯定会坚持化妆的。
还有就是书,每次在网上或者看到朋友的推荐,都极容易被种草,又想看纸质版,就会去购买。有时还强迫症似的要买全套,于是家里书架全部都放满了。
5、幻想中会用,但实际因为麻烦而很少用的物品
前年的冬天,特别想吃火锅,便在逛超市的时候买了一个鸳鸯锅,幻想着可以是不是吃一顿,还可以请朋友来做客。结果自己只吃过2次,请客过1次,就没再用过,因为实在是难洗,且吃火锅菜品多,买菜备菜也不轻松。
还有防晒霜,买了专门擦身体的,出门前看到但是感觉今天好像也不太晒就不用了,我连1分钟的时候都不肯为它花。
还有起泡瓶,泡泡丰富还省洗发水,一口气买了3次,还能装洗手液。后来才发现,装多了吧,掺水后容易变质起味道,装少了又经常需要补充,简直太麻烦了。
追求美好不是坏事,但买前请问自己:买后真的会用吗?我是不是怕麻烦的人?不买会有什么影响?
6、低质量物品
家属为了打游戏买的耳机,不到1年就掉皮了,还会黏在耳朵周围。
便宜配的眼镜,镜片很容易脏每天都要擦,还容易积污渍。
最初的目的,只是想通过断舍离,让家里看上去干净整洁一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居然还带来了省钱和静心的作用。
虽然目前为止断舍成果还不算是特别的明显,但这个过程帮助我减少了很多的消费,节省了不少开支。现在基本都是有需要才会买,不会冲动消费,也不会一下买太多了。
反向而言,只要物品不增加,也算是在断舍离的道上了吧?
-
有时撒野有时撒野引用 @ 梦圆 @ 梦圆 的话:最近也断舍离了不少东西,家里稍微清爽一些。扔的过程就会明白为啥存不下钱,钱换物容易,物品想换钱太难了。断舍离的过程能控制自己之后的购买欲,物
是的,姐妹以物换钱这个思路我倒是没太注意,细想真的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