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了,为什么大盘还是3000点?
话说,大盘(也就是上证指数),在2007年2月首次突破3000点,但没想到16年后,仍然在3000点附近。
数据来源:wind,下同上证指数全称是“上海证券综合指数”,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是A股现行指数中的老大哥,也是中国股民最熟悉的指数。
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咱们这十几年发展得也算不错,为什么上证指数却还在3000点左右呢?
我们从3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
首先要提出来的,是指数的编制规则,拖了指数的后腿。
一个是新股纳入时间。以前的上证指数,新股在上市第十一个交易日开始计入上证指数。但此时往往是次新股开始回落的时候,也就是涨幅没赶上,却承担了后面的跌幅。
一个是上证指数之前包含风险警示股(ST和*ST股)。这类股票因为出现了重大经营风险或者违法违规行为,从质地上讲更加倾向于“垃圾股”,没啥价值了但还躺在指数里,并在2017年到2020年连跌4年。
好在2020年7年,由于各方吐槽,管理层调整了规则,对上面两个问题做了改善,但历史的影响没法抹去。
二
不过往更深了看,上证指数其实还有一个更关键、而且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的问题,就是传统行业的拖累。
我们看下上证指数的权重股。
由于上证指数是按成分股总市值加权计算,除了贵州茅台,剩下的基本以金融、石油石化为主。
而金融股近年来业绩增速缓慢,长期是盘整小涨,比如工商银行;石油石化是周期股,要承担社会责任,长期也容易盘整,比如中国石油,不仅上市即高点,还有近10年的时间是横盘状态。
也就是说,最近十多年来,虽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金融、石油石化这些权重偏大的行业,并没有给指数做出积极的贡献。
而这些年发展最快的新能源、医药、汽车等行业,在上证指数里占比很少,这恰好是近些年发展最快的行业。
这样看来,上证指数涨不起来也不奇怪了。
三
除去上述这些缺陷,上证指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只代表上交所企业的整体表现。而深交所的所有股票,不在范围内。
换言之,上证指数虽然是衡量A股晴雨表的一个指标,但已经不能完全代表A股的表现了。
如果要更客观地评价A股,或许可以通过万得全A或者中证流通指数。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它覆盖的个股不完整,但毕竟是第一个指数,而且新闻联播等各大媒体历来都报道这个指数,已经深入人心。因此上证指数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关注对象:
1、上证指数的3000点仍然是一个关键的心理防线,尤其是近几年,一旦跌破,说明市场情绪非常差,而且很快就会被拉起来;
2、上证指数的20年均线,也被称为国运线,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位置,且多次托住了历史大底;
3、上证指数因高开或低开留下的缺口,也是技术派关注短期走势重点监测的指标。
是不是有种“虽然我失真了,但大家依然离不开我”的感觉……
往后看,随着指数编制规则的完善、股票结构的变化,以及正常的利润增长,我觉得上证指数还是能摆脱3000点这个魔咒的。
你们有信心吗?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