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不到快乐,可能是“情感钝化”
以下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不适敬请就医(*╹▽╹*)
你们有没有这种困惑:明明一切都很好,生活按部就班,身边人都很不错,可是你却很难快乐起来?甚至想不起来上一次大笑是什么时候?别人对你分享什么事情,你的内心也很麻木,几乎没什么波澜?
这种感觉,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情感钝化(Emotional blunting)。
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个体对于通常能够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表现出较为平淡的反应,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可能意味着细微情感的逐渐丧失,如对亲人不再体贴,对同事不再关心,对工作不再认真,情感反应变得不鲜明、不生动。
在生活中的表现可能有:
- 对家人朋友不太上心: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关心家人和朋友的感受,对他们的事情也不太感兴趣。
- 对工作或学习没热情:即使面对重要的工作或学习任务,也可能提不起劲,感觉无所谓。
- 表情和反应平淡:在大家哈哈大笑或者感到悲伤的时候,自己却没什么表情变化,内心也没啥波动。
- 社交变得尴尬:和别人交往时,可能会显得有些生硬或不自然,不太能融入集体。
- 感觉内心空虚:可能会有一种说不清的空虚感,好像生活缺少了些什么,但又不知道具体缺的是什么。
- 表达感情有困难:心里可能有很多感受,但就是说不出口,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 快乐和痛苦都感觉不到:不管是遇到好事还是坏事,都很难有特别开心或特别难过的感觉。
- 戴上“假面具”:可能会为了适应别人或社会,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得不是真实的自己。
- 忽视自己的感受:长时间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导致对情绪越来越不敏感。
- 对情绪反应迟钝:在面对紧急情况或需要强烈情绪反应的时候,自己却显得比较麻木,反应不过来。
情感钝化就好像是一台电视机,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被人为调低了。所有图像都变得暗淡、模糊,失去了原有的生动感和鲜明对比。
想要重新让它变得鲜明生动,通常需要综合治疗,可能包括心理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必要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以下探讨一些可能性:
1,写日记。日记可以作为一种用于自我觉察的工具,让你注意到平时可能忽视的情感细节。提供一个私密的空间,让你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绪,无需担心外界的评价。
2,学会自我满足和自我关怀。做一些真正能滋养自己、为自己提升能量的事情,通过一些活动和习惯来提升身心健康、情感满足和自我成长。
例如,阅读、运动、冥想、学习新技能、艺术创作、亲近大自然、感恩练习、养宠物、志愿服务、断舍离以及减少负面接触负面新闻或社交媒体等。
在社交关系里学会关注自己的需求,不因迁就别人讨好别人而忽略自己。而且这样的关系也许更加真实可持续。
3,独处时间。减少无效社交,每天留出个人时间来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关怀和参与有助于情感健康的活动。这样也能减少社交焦虑,避免过度消耗自身能量。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欢迎姐妹们交流讨论(*❦ω❦)
-
进击吧砂孩进击吧砂孩引用 @ shirley白菜 @ shirley白菜 的话:我觉着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外界的人和事儿,对自身不会产生太大的刺激了,个体更关注自我,是心境的一种自然变化。
我理解的这两者有些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超脱的心境,是可以驾驭自己情感的,不轻易被外物左右;情感钝化则是一种情感麻木的状态,就像一座孤岛,别人进不去自己也出不来…
-
进击吧砂孩进击吧砂孩
感谢财蜜@shirley白菜 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情感钝化的相似性。我也去研究了下。
这句话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它描述的是一种超然物外、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鼓励人们不要因为外界的物质得失而感到过度的喜悦或悲伤,也不要因为个人的成就或失败而产生极端的情绪波动。
是一种哲学和道德上的理想状态,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稳定;强调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不被外界事物所左右;是一种生活智慧,鼓励人们保持心态的平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是情感钝化,而是一种情感的成熟和自我调节能力。它提倡的是一种适度的情感反应,既不过分激动,也不过分冷漠,而是在理解生活变化无常的基础上,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然而,如果一个人在面对重大的个人损失或悲剧时仍然表现出极端的冷静和无动于衷,这可能是情感钝化的迹象,特别是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存在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那么可能需要专业的评估和帮助。
-
进击吧砂孩进击吧砂孩
受财蜜@不知道是怎么的心情 的启发,研究了下钝感力和情感钝化的区别。
钝感力和情感钝化的区别:
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心理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含义和应用:
钝感力指的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即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和坚韧不拔的能力。
它涉及到对负面情境的低敏感性,能够帮助个体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维持积极的心态。
钝感力可以被视为一种适应性特质,有助于个体在逆境中保持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
情感钝化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个体对通常能引起情感反应的刺激表现出较为平淡的反应,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
情感钝化可能是某些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或其他情感障碍。它可能与大脑神经递质的不平衡、长期应激、药物副作用或其他生理因素有关。
简言之,钝感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有助于个体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冷静;
而情感钝化则更多指的是一种可能需要关注和干预的心理状态,它可能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两者在情感反应和个体适应性方面有显著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