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证后第一件大事,居然是买定期寿险......
这周一,也就是5月27日,刚交完家属定期寿险今年份的保费,费用1296元,保额120万。
这份保单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是在2021年,我们领证后第3天买的。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定期寿险看上去就晦气,甚至连对其他保险不排斥的一些人,对寿险也会另眼相看。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无对错之分,今天想聊聊我自己的理解。
01 定期寿险是什么?
看寿险二字,应该就能感知到,这类险种与生死有关。
寿险,是被保人身故/全残,可以给付保险金的一类险种。
定期寿险,则是在某段时间内身故/全残,可以赔钱的寿险。
比如我家属的这份保单,是保到60岁,万一在60岁前不幸离开,可以赔付120万。
如果平平安安,满60岁开始合同终止。
与定期寿对应的则是终身寿险,也就是保一辈子的寿险,不论何时离开都能赔钱。
听上去就是个好东西对吧?毕竟人总有一死,总能拿到这笔钱。
保险公司也知道这事儿,未来要赔的钱多,那么倒推回来现在要收的钱自然也多。
想要买120万的终身寿险,那得交几十万的保费。
对比之下,定期寿险便宜得像白菜价。
从功能上看,定期寿险杠杆高、便宜大碗,更适合家庭支柱配置,避免早逝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
而终身寿险,老少青都可以买,储蓄、传承的作用更突出。
02 领证后买寿险,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在领证之前,我给自己配置了160万的定寿。
为啥不给家属买呢?因为我们在法律上没有关系,我没有资格作为投保人为他买保险。
领证后,我们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正式成为了夫妻。
不论是哪一方遇到风险,都会牵扯到另一方的生活和利益。
怎么理解呢?
一个正处在人生最好阶段的青年人,万一,只是说万一哈,如果不幸因为疾病或意外而离开了这个世界:
个人的生命从此画上了句号,但对其他人来说,生活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对另一半来说,ta要面临不光是爱人离开的痛苦,随之而来的还有房租房贷、车贷、生活等账单。
两个人就像一辆车子的轮子,可以让小家平稳的前进。
只剩一个人的话,车子就失去了平衡,走得东倒西歪甚至会被困在原地。
年轻人还可以战胜痛苦,重新赚钱生活,但父母呢?
像我们的父母,都是踏实勤恳的务工人员,这辈子绝大部分的积蓄都花在了房子和孩子身上。
不舍得花太多钱买社保,或者公司交的社保很少,养老金并不充裕,勉强覆盖最基本的吃喝。
他们需要钱来养老,未来大概率还需要钱来看病、护理。
没人想看到,父母因为生活费不够要去干体力活、打零工,为了省一点钱而拖着不舒服的身体不去医院。
我们都希望他们可以过得轻松一点、快乐一点。这个希望成立的经济基础,来源于子女。
子女在,就能有赚钱的机会,有孝顺父母的机会。子女不在,那这个希望就碎掉了。
但生活还得继续,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离去,其他人也不过日子了。
定期寿险,无法决定人的命数,买不买都无法影响风险的走向。但它能把碎掉的希望,给粘起来。
家人可以拿到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理赔金,好好过生活。
退一步来说,爱是常常觉得亏欠。
即使父母衣食无忧,也时常觉得亏欠她们的太多太多。若人生突然中止,有份保单能替自己再护他们一阵子,也算是弥补了一些遗憾。
03 责任越大,越需要财务“复活甲”
我们现在的家庭结构,还非常简单。
没有孩子,没有房贷,车贷还剩3个月就还完了,只需要顾好自己和爸妈。
如果是有孩子、有房贷、有生意的家庭,定期寿险就更有必要了。
之前有位大厂员工猝死,妻子是全职太太没有收入,2个孩子要上学,每月房贷还好几万。
男方离开之后,女方即使立马找工作也没有办法承担这样的压力,只能选择卖掉一线城市的房子,带孩子回老家,一切从头开始。
在面对类似的情况时,足额的定期寿险,就像是财务上的复活甲,为家庭续上生命现金流:
可以用来还房贷、供养孩子上学、维持家庭的生活开支。
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定寿保额要覆盖房贷/贷款、孩子教育、家人几年开销等费用的原因
不选择定期寿险,有很多原因。而为各自配置定期寿险,是我们认为理性且能带来足够安全感的选择。
生活不容易,用这份保单hold住一点点的确定性,还挺划算的。也希望未来永远用不上它。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