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得是心态,不变的是一直没怎么赚钱
居然才认真看这个帖子的要求,居然看到了奖品是保温饭盒,正好我最近刚体验了一款保温饭盒,就发现很神奇,“视网膜效应”无处不在啊。
言归正传。
我其实一直没有仔细思考我有什么投资策略,也没有认真分析过这些年我有多少收获和成长。我大约10年入市的基金,16年入市的股票,刚才大致看了下,不管基金还是股票,这些年也没挣到什么钱,的确也有止赢过很多次,也体验过收益的乐趣,可是如果加上账户里目前浮亏的以及曾经止亏清仓的,也就将将能平账。所以,我就是众多股民的一个缩影,不懂技术不懂策略,用盲目跟风来形容可能比较贴切。
早几年(大约18-20年)股票玩过一阵子短线,几乎每个交易日都能赚到钱,有多有少,那会儿还挺嗨的。但是我发现dt心理比较严重,会影响我投入干其他事情,我就果断收手了。改成了中长线,买过银行想着挣点股息,买过热门主题想着怎么也能喝口汤,买过五粮液等想着没准儿能吃口肉。然而,并没有,1是自己真的不懂,2是跟风踏错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我19年买二套的时候,逐渐把股票账户的钱转出了就留了几万块钱(现在窃喜幸亏转出了)。后来又手欠跟风买了港股,20000港币入场,第一把中签就赚了5000多,很窃喜,后来又陆续中过几次,小有盈利,不过最终还是交了学费,现在我的账户只有11000多港币。
基金算是一直坚持定投,当然,也不是特别规律和坚持的那种定投,最差的22年23年收过一阵子,或者临时现金流紧张的时候也会手动中止一阵子,过后又会陆续恢复一些定投,到现在为止有70万+的本金在场,抛去目前浮亏的,收益也比较有限。
反观我的定存和前几年的理财,才是我盈利的大头。最多的时候,账面理财本金有300多万,虽然并没有持续多久,但是因为本金不小且那个时点利率还可以,每一笔盈利也是挺客观的。
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我可能只适合当牛马赚钱,没有能力从股市赚钱。
所以,不管熊市和牛市,投资策略在我这里可能没啥区别。回到话题框架:
1-资产配置的变与不变:
相对不变的是,从比例看,依然是保守的配置,定存和固收类理财为大头。这两年把安全垫已经垫的还比较厚实了,至少我焦虑感减轻了很多,手里没现金或者现金少而且职场大环境又风雨飘摇的日子,姐受够了,不想再过那样的日子,还是安稳收定存利息的日子安心和踏实。
变的是,从保守到了更加保守的地步。越是经历过痛苦,选择就越趋向于保守和谨慎。
2)投资仓位的变与不变:
仓位嘛,依然是最low菜鸟级别,没太变。时长是满仓状态的,头脑一热就买了,头脑一热又卖了。嗯,所以,赚不到钱是有道理的。
变的是,现在也逐渐意识到了满仓的弊端,会刻意控制一下,控制的策略就是装死,不进账户去看。嗯,所以,赚不到钱是有道理的。
3)投资方式上的变与不变:
投资方式嘛,不变的是一直断断续续坚持定投,有多有少,有日定投,有半月定投,还有月度定投,这种无脑定投的方式相对收益率会好一些,更有保障一些,也更省心一些。
变的是,也不全部定投,也有一次性买入的,比较成功的几次是买入挺短时间就获到了挺高的收益,踏对时间点,也不是技能提升,更多可能是幸运加持。
至于未来,不好说,没准儿哪天我认真学习和研究研究(一直都自认为学习能力是在线的),也会有自己的策略和认识,说不定也能从中赚到钱。目前这么忙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我真的没有精力,就只能先这样了。昨天看到@无问西东 的帖子,我其实还是很羡慕大牛们的,能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出发考虑微观家庭财富提升策略,能从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去考虑配置、投入,有长期主义投资规划,有对未来自己养老、对未来孩子求学等的考虑,很丰富也很成熟,这些非常值得学习。
不过,各家情况不一样,能力长短板也不同,对于我家而言,目前的策略就是不会再扩大股市的投入,就这么几万块的本金解决手痒问题,有小钱就收一收,跑赢通胀就是盈利,走好自己的节奏,拿到稳稳的幸福也很关键。
适合自己的就好
你学习能力肯定没问题,只是国内投资大环境不好把你带偏了。我比你大几岁,入市还晚几年,运气比较好碰到了美股十几年的大牛市,保守估计未来还有40年的投资时间窗口,现在开始系统学习和调整投资体系也不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你是保守派,保守操作的地方,一直也有收益的。不必太在意A股市场。不炒也是赢。
那后面就多多赚钱,你的主要精力是在工作上,假如你花时间在投资上一定也是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