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科技带飞的港股,还能追吗?
事已至此,应该没人不信科技的投资机会了吧?
科技,或者说是智能化,之所以说它有中长期趋势性投资机会,是因为:投资广度上,AI+可以嵌套到任何行业,并且每点亮一处,就能带动相关这条产业链的迭代发展;投资深度上,咱们现在使用的各种智能工具,诸如DeepSeek、kimi、豆包、混元等等,这些AI的初代产物,仍有不少“智障”问题,这些“不完美”都是继续深化发展的动力。
再宏大一点,智能化的发展,还能大大降低人口红利下降的负面影响,干活儿的青壮年少点也没事,还有“硅基家人”呢。
聪明的市场自然不会错过这么美丽的趋势投资机会,A股的行情已经从DeepSeek概念,蔓延到了AI+医疗、教育、传媒、金融服务、机器人等等。
相比A股的细分赛道型上涨,港股这轮涨得更加直接,从1月14日算起,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幅超过33%,港股恒指涨幅超20%。而同期A股主要指数,比如“含科量”最高的科创50,只涨了约6%。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港股“AI纯度”更高,也包含了很多互联网“标签”公司,并且概念上更偏AI应用端,像是金蝶国际、阿里巴巴、阿里健康、比亚迪电子自1月14日以来涨幅都高达50%以上。
二是南向资金和外资流入港股,增量资金显著。根据统计,仅1月的南下资金月净流入额达到1256亿港元,创近四年单月最高;还有海外特朗普阶段政策缓和,以及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回落,都推升了港股对外资的吸引力。
在概念和资金的双加持下,市场对港股的分歧也逐渐拉开,有说港股刚进入技术性牛市,也有说都涨30%了,跌也不远了。那么,客观一点看,港股的空间还有多少呢?
首先,从历史走势上找找对应。
由于恒生科技指数的基准日是2014年12月31日,咱们就来看看近10年,港股进入技术性牛市后的走势如何。
近10年,港股有两段较完整的技术性牛市周期:
第一段:2016-2018年
起因:
全球经济复苏+港股互联互通机制完善+港股低位。
走势:
恒生指数在2016.06.23创下19662低点,两个多月反弹20%,至9月5日的23649点,之后震荡慢牛,2018.1.29创下33484高点。全程1年5个月,涨幅达41.59%。
同期的恒生科技指数,2016.6.23-9.5上涨15.70%;2016.9.6-2018.1.29上涨46.34%。整体涨幅为70.15%。
第二段:2020-2021年
起因:新冠影响下全球流动性宽松。
走势:
恒生指数2020.3.19日创下21139低点,约2个多月反弹20%,6月10达到25303阶段高点,继续走高至7月7月,收25975点,接着经历两个多月调整至9月25日,回调幅度约8%,之后开启了一波较长的慢牛,于2021.2.18日达到31183高点。全程11个月,涨幅约47%。
同期的恒生科技指数,2020.3.19-6.10上涨43.35%;2020.9.25-2021.2.18上涨50.14%。整体涨幅为165.53%。
从历史数据看,港股进入技术性牛市后的区间涨幅都较为可观,恒指阶段能有四五十个点,恒生科技更是大幅跑赢恒指。
反观现下,恒指今年1月13日的阶段低点是18874.14,起点低于前两次技术性牛市,目前涨幅20%,恒科涨幅30%,但看绝对值,还有戏。
再来分析一下现在的市场环境。
这波港股,除了本身超跌太久位置很低的反弹逻辑外,还有中国AI助力下的国内科技资产价值重估逻辑。
短期看,市场热度应该会继续,加上春躁行情的窗口期,港股有望继续延续强势。但是,后面的“雷点”是,3月将公布的2月PM和国内M1数据,如果数据继续走弱,港股回落概率就比较大了。另外,由于港股是离岸市场,受海外事件的影响更大,如果特朗普出妖,或者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再次上涨,也会对港股产生比较强的压制。
中期看,这轮科技叙事可能会多轮发酵,即便是在3月出现了调整,后续仍有上行动力和概率。至于后面港股、港科能走多稳、走多远,得看后面咱们的经济复苏情况和企业盈利改善情况。这轮参与港股的大都是交易型资金,长钱并不多,如果后面基本面向好,吸引的就不仅仅是“搓波段”的短钱了,可能还会吸引更多的长钱。
并且,由于对于海外资金,比如一些被动型基金所追踪的中国资产中,港股的权重是大于A股的,也就是说,后续中国基本面改善、资产评级持续上升的话,率先受益、并且受益程度更大的将会是港股市场,其行情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大概率优于内地A股。
结合当前估值(截至2025年2月18日),港股恒生指数市盈率(TTM)为10.28倍,分位值55.72;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TTM)约25.78,分位值33.04%,均为适中水平。对于投资实操来说,这个估值分位说不上特有吸引力,只能说是一般般。已经在车上的,可以再等等,最近应该没什么特别的利空,多盯盯盘,边打边跑也行;还没上车的,也可以再等等,前期涨得有点急了,即便你是非常想买,也只建议少少的打一点底仓,港股弹性大,回调介入更舒服些。
如果你有投港股的打算,可以考虑以下三种选择:
被动指基,比如宽基类的恒生指数、行业类的恒生科技指数等,都有对应的场内场外基金;
主动管理的QDII基金,它的优势在于有主动管理,会更灵活一些,结构性机会可能把握得更明白;
还有基金投资范围中包含了港股的基金,基金经理能通过港股来丰富组合的投资机会,也能在A股里挖掘好标的,两边市场里的阶段机会参与起来都会更灵活。
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END-
往期精彩“金组合”推荐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