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品味四讲》:衣、食、住、行之美
《品味四讲》这本书主要分四大块:食之美,衣之美,住之美,行之美。
在序中,作者从庄子说起,说庄子谈美,很少以艺术举例,反而是从大自然、从一般生活中去发现美。
美,或许不在剧院,不在音乐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生活中。学会在生活中感觉无所不在的美。

“游刃有余”,我们今天还在用的成语,正是来自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
“游刃有余”是生命有了挥洒的自由,“游刃有余”是自己的身体感觉到了空间的自由。
“游刃有余”是使自己从许多牵绊与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到纯粹的自我。
“游刃有余”正是美的最纯粹经验。
我们感觉不到美,做事就绑手绑脚。我们一旦感觉到美,做任何事,都可以游刃有余。
这本书里谈到看似微不足道的“食、衣、住、行”,谈到再平凡不过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但是,离开“食、衣、住、行”这些平凡又琐碎的细节,生活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重心与中心。
—
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
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
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
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
如果处在焦虑、不安全的状况,美大概很难存在。“忙”这个字,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灵一定会死亡。
当你不忙时,你就开始有生活美学。
—
食之美
我们发现“品”、“味”都是在讲味觉,Taste也是讲味觉,讲吃,所以我觉得“吃”真的是人类认识美的一个最重要的开始。
如果吃的粗糙,吃的乱七八糟,其他的美大概也很难讲究了。
“吃到饱”绝对不合乎生活美学,应该是有所品味地去吃,很精致地去吃,不要把“吃到饱”作为饮食的唯一目的。
一谈起吃,就有许多关于吃的记忆,而且这些都不是“大吃”,而是“小吃”。我觉得这些小吃里面其实存在一个信仰,就是天长地久。
什么是天长地久?
我经营一种食品,并不是一次量产到某个程度,发了财,赚了钱就不做了;而是我相信我的产品是被别人记忆着的,有人会从很远的地方特地跑来品味一番。
每个周末休息时,也许只是一餐,可是你会找回你自己对食物的品味,因为找回了对事物的品味,第二天去上班时,你对于专业的要求也会变得不一样。
吃东西狼吞虎咽的人,你给他再好的食物都没有用。
因为“吞“跟”咽“都没有咀嚼的过程,所以缺乏了品尝食物本身的一个美感。
生活美学是留给自己的一点点空间,并非很严苛地要求每天都要如此。
平时可以偶尔把生活步调放慢下来,并不是说大家在这么繁忙的社会里每一餐都要这样吃,而是不要忘记在你休息时,可以有一餐和你的家人去了解比较精致的食物,找回你味觉的可能。
因为当你的味觉越来越麻木之后,其他的感官可能也会流失,于是在创造力、竞争力等方面会缺乏超越别人的可能性,因为味觉是人类认识世界重要的窗口之一。
在这个世界许许多多的角落里,你会怀念几个小小的市镇,小小的一些街道,可能因为那个市镇那些街道里,有你非常怀念的一些小吃。好像记忆里面,你真正眷恋的并不是那些很贵的山珍海味或大饭店里奇特的菜肴,而是一些在偏僻的巷弄里的小吃。为什么是小吃?可能因为那些小吃里有人用他一生或者好几代的时间,把心血全放进去了,所以我们会觉得他把那碗面煮好,里面有一种认真。我觉得,这就是食物美学里让我感动的部分。
最好的关心有时候不一定是语言,而是一种味觉上的照顾。
生活美学其实是安慰我们自己、鼓励我们自己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我觉得快乐和开心在生活里非常容易体现,就是从生活的小细节做起。
—
衣之美
衣服的美学和食物的美学很不同的是,衣服可以保存很久,不像食物保存性不高。
关于名牌
我并不鼓励大家一窝蜂地去买名牌服饰,因为当我在欧洲参观很多名牌的店铺、厂商,以及和研究人员交谈之后,我觉得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是因为它们背后有文化的支撑。如果你跟这个文化并不协调,放在身上有时候会很勉强。
我会提醒很多的朋友注意观察自己跟名牌的适合性,服装其实是一门大学问,大家还是要花一点心血去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造型、体态和什么样的服装搭配在一起是最对的,我觉得这才是衣服的美感;而不是太轻率地就交给名牌,认为花了几万台币买一件衣服,它就一定是好看的,其实可能并不一定。
在生活美学里,什么叫美? 有自己独特的品味才叫美。
我想不管服装、鞋子,其实都是一个人身体的记忆。
我们不要忘记,记忆是一种美感,全新的东西就少掉了记忆的深情,没有深厚的感情在其中。
一件你喜爱的衣服,真的像一位好朋友,有时候也像一个爱人。
服装的美学里面,每一个人穿出自己的品位跟个性。
不论穿什么类型或风格的衣服,要有自己身体的个性去适合这些服装。
自己对自己有了解,不是随便花钱去买一个不适合的东西放在自己的身上,还是跟思考、创意有关系。我们既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也该了解自己的个性,所以服装最能够反映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部过程。
服装的色彩也有类似的情况,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适合的颜色也不同。
(我现在逛街买衣服,也觉得是一件费脑子的事情,因为不仅要看这件衣服好不好看,还要考虑到这件衣服适不适合我?合不合身?穿在我身上好不好看?有没有扬长避短等等,一般不会轻易就买下,反正会多想一想再买。)
所以服装的美学事实上非常非常的复杂,期中涵括到质感、色彩,以及造型,跟我们的视觉、触觉都会发生关联。
—
住之美
房子并不等于家,房子是一个硬件,必须有人去关心、去经营、去布置过,才叫作“家”,有些人只有房子,并没有家。
把“房子”变成“家”,“美”不需要太昂贵的价值,而是必须要“用心”。
所谓的“用心”,是你关心你自己的食物、你关心你的衣服,它就会有一个风格出来,不必跟别人比较,要有自己的自信。
有亲切感的“窝”字
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有两句诗很有名: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树上所有的鸟都活得非常快乐,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在黄昏的时候可以回到窝里去,它们在树上有一个巢;就像我们今天有了一个家,所以会觉得很安全、很快乐。诗人陶渊明看到树上所有的鸟都有自己的巢、自己的窝,这么快乐地生活着,所以他领悟到我也爱我自己的家。这是陶渊明诗句中非常感人的十个字,就是从大自然、从鸟类的生存,从鸟类有窝有巢来想象到我们自己也像鸟一样,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窝。
有些人是不愿意回家的,家应该要去经营,尤其结了婚,有配偶、孩子之后,你更应该回家,因为家是一个重要的地方。
如果这个家变成妻子不愿意回来,丈夫也不愿意回来,我想你绝对知道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不愿意回家了。
我有很多二十岁左右的学生,很多人会觉得这年纪的孩子整天爱泡在迪斯科或电动玩具店里,不想回家,可是我也知道有的孩子,因为家里有母亲或父亲非常认真地经营着家,他们是愿意回家的。
人类的信仰常常会表现在建筑上,不管东方的寺庙、西方的教堂,都是一个信仰的空间。
我觉得当社会里信仰的空间慢慢失去以后,大家就找不到心灵的重心了。
所以你会感觉到也许心灵的重心今天被别的东西取代了,可能是一座商业大楼,可能是一间超级市场或百货公司,大家更崇拜的是对物质、而不是对精神跟心灵的信仰,这个时候人们可能会迷失在大卖场当中。
—
行之美
如果从诞生到死亡是一条高速公路,那么我宁可另辟蹊径。
人生只有一次,我为何要那么快走完全部路程,我觉得可以慢慢地走,每一段过程、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停下来做一点观看、做一点欣赏。
其实我们可以借助交通工具发展出丰富的美学规则出来,也许是步行、骑马、船、车子等,都内含着不同美的感受跟节奏。
当可以快,但你可以选择慢的时候,这才是一个行的美学。
人类的交通工具显然越来越快了,不要因为交通工具的改变而盲目地追求速度感,盲目的追求一种空间的改换,最后也可能变得更为茫然或者一无所得。
(我觉得:快有快的好,慢有慢的好。快能看到更多的风景,去更远的地方;慢能看到更细微,平时不容易观察到的风景。)
我们当然感谢交通工具,帮助我们可以更丰富地认识这个世界,可是不要忘记,不要变成交通工具的奴隶!
我们一再强调,美是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放弃,而不是贪婪。
当许多东西在你面前时,你要有一种教养,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其中的哪几项就好了。
住也是一样,其实可能少,才会变成一种美。
居住品质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空间,所谓空就是不塞满,因为不塞满,你才有活动空间。
所以在食、衣、住当中,我们都强调的不是多,可能是少。
现在西方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一直在做工业革命以后城市速度的反省。
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这些城市开始慢慢意识到由于职场的要求,高科技的发展,都市人一直在追求速度的快速感。结果大家精神上的疾病越来越多:焦虑症、忧郁症、失眠症,大家过去很少听到各种奇奇怪怪精神上的疾病开始出现了。
那种生命易怒、暴躁、一触即发的紧张,都可能来自日常生活当中不断加快的速度,最后失去了平衡的能力跟缓慢下来的能力。
速度本身的缓慢也要有个过程。
快不一定是美,有时候慢下来才是美。
一种缓慢的心情,一种跟物质缓慢接触的情感,才有可能变成我们自己重新在生活中找回美的一种态度。
(我觉得这本书,也值得我们慢慢看,细细去品味。)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