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事儿,你干了吗?我干了!
一年级入学后,孩子有幸被选中了学校的象棋社,孩子自己本身也喜欢,在喜欢的足球面前,他还是坚定的选择了象棋。
老师一开始提醒我们说,学校的象棋社是为未来的校队做准备的,象棋社的学习强度和要求都会比较高,如果出发点仅仅培养兴趣,可能会跟不上学习的进度或主动放弃。基于此,我信心满满陪着孩子花了挺多的时间在象棋的学习上。
日常的学习要求:
1、每周两次的社团课程(周一、二每天放学后一个半小时)
2、每周完成布置的象棋作业(通常是4-5题,主要是杀法、开局)
3、保持每天下1-2盘实战(30—60分钟),穿插着社团内同级别孩子的线上比赛(7轮排位赛,登记分数论排名,排名靠前的孩子被选上进入特训班)
4、老师提醒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额外学习象棋一步杀、二步杀的书
一开始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每天做完校内作业后,就督促他线上跟其他同学下棋、完成象棋作业。考虑到app上跟同学下棋要花30-60分钟,对眼睛压力比较大,我们特意买了象棋机器人陪他练。象棋机器人也是一级一级挑战难度逐渐加大,刚开始他很新鲜,进展的也顺利,到了5级,他就卡壳了,迟迟闯不过去。
后来慢慢的,发现他不那么爱象棋了,每天的象棋作业和线上对弈对他来说像是一种负担和责任,他的赢棋率也降低了,我开始着急,输棋的时候忍不住指责他粗心。尤其是排位赛差2分没进特训班,心情有点复杂,虽然知道这是老师设定的一场逐鹿游戏而已。据说3月份区里的比赛成绩好的还有机会进特训班。所以寒假期间,我们想着努努力,提高一下棋艺。
但似乎越着急越用不上力,他似乎没有多大的进步,开学之后下棋和其他小朋友下棋还是输的多,赢得少。我一度怀疑,是学习方法不对还是努力的方向不对,或许他其实并没有象棋的天赋。
亲子之间的摩擦也变多。虽然他嘴上说无所谓,但真输棋了,就默不作声坐着脸色阴沉。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也有点摆烂的心态表示“我不会”,主观能动性降低了不少。
我心里一沉,一直这么下去,过不了多久他要会放弃了。
后来有一次晚饭桌上,家人聊起这个事情,婆婆有点可惜的说;“如果这么下去,可能就要退社咯。”“如果真的坚持不下去,退就退吧,也没什么大不了”我说完的那一瞬间,心里觉得有点轻松。
我突然意识到,是不是过往我们都绷的太紧了,毕竟只是7岁不到的孩子,高强度的练习和比赛压力,孩子过于饱和了。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要求太高了,或者说太想出结果了。
于是,从那一刻开始,我自己先放松了下来,作业今天做明天做没有那么重要,真的不会不做就不做呗,天也不会塌下来。
我发现,大人放松了,孩子也放松了下来,反而主动性更好了。
上周,他92分一次性考过了上海市业余象棋升级赛9级。孩子高兴了一整天。
昨天爸爸陪着孩子做象棋作业,惊奇的对我说,宝宝好像开窍了,之前不会做的三步杀,都自己做出来了。我一脸惊喜的奉上彩虹屁:“真的嘛?都是宝宝自己做出来的?太不可思议了。”听了爸爸的肯定和妈妈的彩虹屁,孩子脸上的表情都神气了起来,当晚原计划做2个题,结果主动做完4个题。
是呀,教育似乎没有一蹴而就的结果,也不能揠苗助长,是静待花开的耐心和因材施教的实践。
作为家长,有好长的学习的路要走,还要边走边总结。我和爸爸又一次复盘了这段时间象棋学习的问题。
问题一:我们自己在象棋上的不专业,校外的学习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盲人摸象,可能会浪费不少孩子精力。
解决思路:找一个专业的象棋老师每周一次课指导他,陪他复盘、提高学习兴趣为主。
问题二:家长胜负心太重,绷的太紧,目光放的太短,直接影响孩子心态。
解决思路:不干涉不过问孩子下棋胜负情况,重点放在问题复盘上,赢棋则不吝啬的奉上彩虹屁。
问题三:家长主导推动孩子完成象棋作业,形成了较大的压力,象棋作业量较大
解决思路:只提醒孩子完成作业,不干涉完成质量,站在孩子同一立场,放松自我,必要的时候帮孩子一起做,哈哈哈。对错不要紧,分数不要紧,快慢不要紧,保持兴趣第一位。
当然,我们做好了心里准备,这一次的问题的解决并不会一劳永逸,或许会有新的问题在未来的路上。
哪怕有一天他真的放弃象棋了也不要紧,未来的可能性还有很多。
调整好心态,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慌、不要急,慢下来,多思考,事情总会得到解决的。

是的,我也发现了越push越容易有逆反情绪,而且还破坏亲子关系,得不偿失~
第一次做爸妈,走着走着容易跑偏

容易犯糊涂呢
复盘的很对,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大人
我老公从小喜欢下棋,下象棋和围棋都是自学的。他这项爱好保持了四十年,不但经常在网上和别人下,还经常看大师的专业赛,研究棋谱。公司举办的运动会上,他报名棋类比赛,能拿个前几名。我也感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