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板块,还能上车吗?
作者:盈米基金
最近看到很多人问,科技板块还能不能上车呢?
我们从3个角度来考虑下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今年科技股涨得好?
导火索还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以及机器人的快速迭代,催生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趋势,甚至可能因此带动整个经济,也让全球资产对中国科技公司估值重塑。
此外,最近政策层面对科技股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比如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目的是做优做强做大创新型企业,这也将进一步推动国内科技领域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科技股估值过高了吗?
我们通过中证TMT(科技媒体通信产业指数)、科创50、恒生科技指数来看看,它们最新的PE及近10年百分位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0312
从数字来看,中证TMT最新市盈率是33倍,不算太高;科创50指数要明显高估,不过这和部分成分股去年三季度业绩大幅下滑也有关系,指数中科技股的实际估值可能没这么高;恒生科技虽然今年涨了很多,但估值也适中,不算太热。
不过,其实市场衡量估值有很多种方式,除了我们常说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未来增长预期也是市场非常关注的指标,尤其是对于科技股而言。如果科技公司有持续的新产品推出,给到市场不错的预期指引,估值有可能进一步拔高。
最后一个问题是,科技股还有涨的空间吗?
这就要看是否还有新的催化消息了。前面提到的DeepSeek、机器人,还在持续升级迭代;上周出圈的人工智能体Manus也打开了新的思路,目前已和阿里通义千问达成合作,预计后面还会源源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一点我们不悲观。
所以,我们建议大家的持仓中最好有一定比例的科技风格。毕竟,踏空是投资中最令人难受的体验,如果真的等到大行情到来时再参与,那就挂在山顶了。
参与科技板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买指数基金,比如科创50、恒生科技指数等,这个门槛不高。
还有一种是通过主动基金。其实科技股里还有很多细分的领域,收益弹性可能更高,相比指数,主动基金经理选股灵活,更有机会把握住这一块,而且表现可能比买指数基金更稳健。
当然,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投资风险,即便是在牛市,也会有剧烈的回调出现,我们依然提倡分散投资,仓位比例要合理。
自己如果拿不准,也可以参与她理财APP的「全明星计划」——全明星主要是从全市场选出8位优秀的基金经理,然后搭配成一个均衡的组合,既能保持组合的锐度,也避免了单吊某板块的风险。
图:全明星计划成立以来业绩走势
数据来源:盈米基金,时间范围:20101213~20250311.产品或策略的历史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不构成业绩保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根据我们对组合底层风格的穿透,全明星计划对科技股的持仓比例超过24%(不包括港股,港股占比15%),有望借助基金经理把握更多的科技行情。除了科技,组合里也有红利资产打底,并布局了管理人更看好的新消费、资源品周期类风格的基金,风格比较鲜明。
有需求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全明星计划页面配置,组合随时可以买,可以定投,也可以一次性买入长期持有。这个阶段,可能下跌时买入感受更好。
风险提示:
基金销售和投顾服务由盈米基金提供。
全明星计划的风险等级为R4,适合风险承受能力为C4及以上的投资者购买。
基金投资组合策略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组合策略的风险特征与单只基金产品的风险特征存在差异。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自行阅读相关法律文件,自行做出投资选择。详情见《投资顾问服务风险揭示书》。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本资料所引用的观点、分析是其在目前特定市场情况下并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的分析和判断,并不意味着适合今后所有的市场状况,不构成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还没有人回复,赶紧来抢沙发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