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购”、投资与贸易
上个礼拜天老公在国外逛街,打算帮我买一双某品牌的鞋子,虽然相较于国内会便宜一些,但是鞋子这种物品,无论贵贱,舒适才最重要,在国内大几千我有大把选择;如果这双鞋万一有一点不舒适,即使同事带回去换也方便,但我不想麻烦别人。那么这几千块就白花了,要么忍受着穿,要么送人,我都不要。这不禁让我想起巴菲特1998年佛罗里达大学演讲中的提到“我不管成功的概率是100比1,还是1000比1,我都不会做这样的事”。虽然鞋子跟投资品不能相提并论,但却令我回忆起近些年我老公的“代购”故事(主要是代我和家人买东西),联系到最近总刷到的各国被加关税,我不吐不快。
“代购”的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左右,老公去德国参加展会,当时他去的是某个折扣村,印象中买的有手表、泡腾片和护手霜;主打一个比国内便宜、品质高;积累了一些存款,买一些能力匹配的物品,满足一下虚荣心。(投资第一步先储蓄)
第二阶段:2018年左右,老公和同事去的美国,我老公买的是蔻驰MK的包(因为折扣很低),施华洛世奇的首饰,买乐高玩具;他的同事级别比他高,当时已经给老婆买10万的LV,佩服他同事真舍得,现在觉得人家的投资眼光真不错。这像不像,我们买了很多便宜的东西,但是却升值慢(或没有);而高价值的东西虽然投入高,但增值更快。
第三阶段:跟之前差不多的时间,像从TW转机,给我买过很多美妆产品,一些很特别的成分,我不太敢用,会担心变成敏感肌,有些到现在还未拆封,虽然汇率换算后好像不贵以及在便利店退税方便,但还是花了不少钱。其实投资也要考虑一些敏感因素的,我最近听吴淡如的《人生实用商学院》,她有期节目介绍海外投资,很羡慕她前瞻的眼光,但是普通人不建议模仿。
第四阶段:疫情前至中期,几个大老爷们去国外为家人买买买,买太多发生过类似的趣事:鞋子买太多,结果到家发现鞋盒里有两只左脚。我们一位上年纪的大哥说过一句:现在谁还用钱包?对的,他们还买了很多钱包。所以,被淘汰的物品(夕阳产业)不值得或过多投资。
第五阶段:疫情后期,当时大家对一般消费品已经没什么欲望了,老公就很想买某品牌手表,在美国排队进店,男款还没现货;结果我喜提一块名表。后来我生孩子的时候,在本市市区(不在国外),当时品牌店里有货,他就直接订了一块。赚钱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第六阶段,老公现在再从国外带回来的,就是一些巧克力(给孩子们或送人)、护肤品(他自己觉得好用)。我想消费本来就是要回归实用、回归生活。
第七阶段,在国内各个城市买的东西,比如在成都买的熊猫围巾、卡通包包,变脸娃娃;山西买的布鞋,苏绣粤绣的挂画;我们尝试过兔头虽然辣但还挺吃,北京的稻香村没有江南水乡的各种酥好吃。这些更具地域特色和人文价值,勇于尝试,多样筛选。投资也是个东边不亮西边亮的事儿,了解熟悉后,投你所好吧。
有些人一直在追求,有些人追求后不再热衷,最终我们回归到自己喜欢。我老公是个好买手,买的东西大多是实用的。他的眼光的提升,也使他购物变得精简和保值。有人一直在追逐热点,回归价值才是正常的投资。
最近的关税新闻,转移他国生产好像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鹬蚌相争渔人得利。Made in China的出路在哪里,以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别国想不依赖是行不通的,也许从制造到智造,我觉得还应该质造,要保证质量才行。
结合今年315晚会,触目惊心地揭露的只是冰山一角吧。作为一名消费者,我接受物价的上涨,但是选择困难症的我,有时候花钱也买不到好东西,包装上来了品牌入驻了就是高档货啦?前几年消费旺盛的时候,很多东西品质与价格是不匹配的,好比皇帝的新装,很多人买单不就是开不了口的观众吗?
胖东来的模式能做到各品类的商品品质有保证。什么时候能全国普及,什么时候我们能做到“反向代购”?世界上这么多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奢侈品,但是顶奢的品牌就那么些。我们的奢侈品是传统手艺,是丝绸,是汉服,也可以是中国制造,粗制滥造的东西价值几何?
以上写的也许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但这是一个家庭主妇的深思,我尽力了。
我们最终回归自己喜欢,穿汉服、丝绸、羊绒衫,发现自己身边的价值。

还真是这样的,以前有亲戚朋友出国我们总想让他们买包包 现在再也不会让他们带什么包包了。我2017年去欧洲也是帮老公买了块劳力士的手表。现在最多让他们买点护肤品,还不是那种贵的 就是普通的。回归正常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