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形容就是:我想不起来最穷的时刻,但是我最难忘的是小时候穷的感受。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爸爸在村大队上班,但是父母的主要工作还是务农,现在想起来,农民真的只能吃个饱饭,要花钱就得卖点家里粮食。我最怕的是一到开学,妈妈就说没钱交学费,因为买了化肥啦,或者总有原因凑不到学费啦。虽然每次都按时交齐了学费,但是每回开学前是我最担心的时刻,可以说有点恐惧。
后来通过我妈妈勤劳的双手,种菜种粮食种水果,养猪养牛,经常挑着胆子凌晨就翻山越岭去城里卖(妈妈当时也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我想象不到她当时吃的苦,反正是我现在承受不了的,没有车来车往,要翻山越岭,还要尽量挑多一点的瓜果蔬菜,每回她和同村的阿姨们回来都是风风火火、说说笑笑,偶尔买点苹果、在山上摘点野果回来),当时的利息高,赚点钱就存起来,终于在我小学毕业时,全款五万元买了镇上的二层小楼,爸爸也在镇上安定新的工作,慢慢干到一把手,可惜他的工资一直都不高。而妈妈在离开农村后,只能当个体户。她开始摸索做生意,但是小小的乡镇,也是有“家族生意的”,赚钱的行当都被垄断了,而做同一门生意的又很容易开在一起,一开始妈妈没有什么手艺,往往就捡隔壁/同行的漏,隔壁的卖完了或挑不到了,才有人来尝试一下,或者街上或村里的熟人光顾一下,镇上的集市只有半天,如果是吃食店,下午就要开始准备;如果卖衣服之类的,下午几乎很少有顾客上门。妈妈换着做了好几门生意,我暑假时就帮妈妈看店,看着她的钱箱子收到大钱很开心,可找出去的零钱张数更多;我下午经常数钱,可是钱总不多,因为家里买菜交水费偷偷买冰棍都是从里面拿。所以我再一次感到“穷”的恐惧,这样的日子何时能赚到钱呀?直到后来姨妈学了手艺教会了妈妈,妈妈才慢慢赚到了辛苦钱。弟弟在09年买房时她拿出了近30万。
妈妈开始赚钱的时候,也是我和弟弟开销很大的时候,所以我也是能省则省,大学时每月300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饭是不能不吃的,我从来不会为了省钱而不吃饭,但是伙食费严格控制在1/3。我到现在还是比较自豪的,早餐一碗粥一个点心1元,午餐一个炒菜三两饭(月初吃几天肉之后开始吃青菜土豆丝)2.3-1.3元,晚餐有钱时吃饭吃粉2元,没钱时一个菜包0.6元,有菜有主食,晚上得吃不然睡不着,室友在那里泡面诱惑太大,得不偿失;另外我还严格按照我妈的要求,一直喝纯牛奶,觉得自己还有窜高的可能?当时大概在1.2-1.5一包的样子(实在没钱的时候也不喝)。那时候真要没钱吃饭了,可以跟好朋友借,我一个同乡,我们俩经常你借我5块我借你10块,要钱时直接上宿舍就开口了。真要交费什么的,也只好找父母要了。
后来工作赚钱了,手头就松快了,物欲不高,该省省该花花。吃苦一直不停,虽然也是现在的孩子理解不了的。但是同样,父母的苦也需要我们理解和接纳。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不能只看现在的他们,而是要用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父母可能并不富有,但他们将孩子养大真的倾尽所有。我们多么幸运生而为人,因为人类是现在这个世界的主宰,难道不伟大吗?所以,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努力地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也在用知识丰富着精神世界。
穷是挺可怕的,因为它会让我的心蒙上怕穷的阴影,但是也不要忘记穷,一有钱就报复性消费。 每一代人都在平衡中生存,父母教会了我们务实和节俭,希望孩子们能传承。

确实,勤俭节约才是真的好,用钱时不慌,未雨绸缪
苦尽甘来,苦也不觉得苦了
穷不应该是个状态,而是一种斗志💪,如果处在一种不喜欢的状态里,那就努力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