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情感·生活 136592姐妹  150476帖子
发帖
二小姐不乖

为何单身?为何爱会伤人?试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读

二小姐不乖
二小姐不乖   二小姐不乖 2016-02-14 21:58 阅读(6632)


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故事数不胜数。

有的爱情美满,有的爱情可悲,有的爱情被人祝福,有的爱情千夫所指。

我们为什么会对他人产生爱意?又为何有人会选择逃避爱情?

为何有人能在爱里获得更好的自我成长,又为何有人在爱里互相伤害?

爱情到底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健康的爱情?


关于爱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在心理学上,也有很多的从不同角度阐述解释的理论,比如“爱情依恋理论”“爱情神经生理理论”“爱情双重理论”等……


今天试着跟大家说说影响力比较大的“成人依恋理论”,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自己、学习相处、提高爱情和幸福的质量。




“成人依恋理论”认为,婴儿时期与人建立的依恋关系,会使个体形成一个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这项特质在个体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自然流露出来。


也就是说,我们在婴儿时期与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成人后与恋人的亲密关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会考虑对方的原生家庭对对方的影响


另外,我们在爱情或相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需要及时反思是否是自己的依恋模式受婴儿时期(原生家庭)的影响,存在某些缺失,而不是一味指责对方或者深陷某种糟糕的关系中不可自拔。


那到底,婴儿时期的依恋关系对成人后的依恋关系的影响是如何形成呢?


1,“内部工作模式”

——婴儿时期形成的一种稳定认知,对成人后人际交往及亲密关系有深远影响。



依恋关系的提出者鲍尔比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


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

  

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


婴儿的母亲或者养护者有不同的对待婴儿的方式,比如对婴儿的需求的敏感与否,忽视与否等,都会在无形中在婴儿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


婴儿每天就是在与养护者的这种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渐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转变为一种无意识、自动化的运作。


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并且会在行为主体(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这种行为模式将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产生影响,更会对其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和婚恋关系都产生长期的影响。


所以说,“内部工作模式”,其实质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运行,并且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永久,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方式,并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参照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倾向于用己有的“内部工作模式”去理解新的信息,早期经验就是这样对个体日后的发展起作用的,它会引导个体去思考自己应该得到何种对待和关注、给他人怎样的信任和支持、对他人的需要给以怎样的关注,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交往策略等。投射到其他与其发生亲密关系的人身上的。



2,成人依恋的四种类型


研究认为,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和儿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


A-回避型(在人群中约占20%),表现为: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

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

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


B-安全型(在人群中约占60%,表现为: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

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焦虑—矛盾型(在人群中约占20%,表现为: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

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

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这三种类型的成人比例与婴儿的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一矛盾型的比例分配非常匹配。

这个研究也支持了新弗洛伊德理论的观点:从成人的行为中能找到他童年经历的痕迹。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后来又发展出四种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理论,下面也详细说说成年人在恋爱中的四种风格表现:


①安全型依恋:


对你来说,温暖和爱是能自然获得的,你能够做到和人亲密的同时,不会经常担忧你们的关系或一些小误解。你接受你另一半的小缺点,并且能够爱他,尊重他。你不会把恋爱当成一场有输赢的游戏,不会使心眼试图操控对方。你会直接地,坦诚地,坚定地表达你的需要和感受,当你觉得你从他身上获得了什么,或者因为他付出了什么,你都能够直接说出来。


你能够回应你的伴侣,并努力想满足他的需要。因为你有很好的自尊,你不会轻易把一些事当做对你的私人冒犯,对批评也不会很敏感,所以当你和爱人有冲突的时候,你不会防御性很强,对一点点不合就大发雷霆。


相反,你能够好好解决问题,能够通过道歉和原谅使矛盾降级。



②痴迷型依恋:




你渴望亲密,也有能力亲密。为了维持一个好的关系,你会放弃自己的需要,去讨好和适应你的伴侣。但因为你自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你会变得不快乐。


你的世界被你的爱情完全占据,你高度地配合你的伴侣,会投入非常多的精力绕着他转,总是担心他会变得没有这么亲密,担心他对你的感情会变少。你很容易把一些小事私人化,认为对方一些很小的举动是对你的负面信号。


为了缓解你的焦虑,你会和你的伴侣“玩游戏”,有很多“小心机”,或者希望能够操控你的伴侣来获得注意力。你可能会假装冷淡、发脾气、不回电话、嫉妒、或者威胁对方自己可能会离开,以此来获得对方的回应,来重新坚定“对方爱我”的信心。 当他的注意力在别的地方时,你会很容易嫉妒,而且会频繁的电话、短信他,即便他让你不要这样做。


恐惧型和疏离型在表现上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先说疏离型,因为疏离型的表现更加明确。



③疏离型依恋:


你回避和人亲近,你的独立和“自给自足”比亲密关系要更重要。你在恋爱关系中,还是自我依赖,自我满足,会觉得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对方有些不舒服。你保护你的自由,拖延给出承诺。一旦你做出了承诺,你还是会在头脑中和这段关系保持一定距离,你会观察和审视这段关系,经常注意到对方的小缺点,追忆单身的乐趣,或者幻想另外一种更理想的关系。


痴迷(依赖)型的人会对对方想保持距离的信号特别敏感,而你则会对对方想要控制你、想要限制你的自主自由的信号格外敏感。你在有恋爱关系的时候,还会和其他人暧昧调情,单方面去做关于两个人的决定,有时候无视你的伴侣,无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你的伴侣有时候会抱怨你根本不需要他,或者你对他们不真实,因为你保留你的秘密,也不跟他们分享你的情绪感受。事实上,你的伴侣常常会表现出对你非常渴望,甚至过分依赖,因为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有力量且安全。


对于你自己,你则认为没有必要依赖他人,甚至认为和他人有亲密关系是没有必要并且得不偿失的。



④恐惧型依恋:



你和疏离型依恋的人不同,你知道你也需要亲密关系,你知道你也需要依赖他人。但一方面你又害怕和人过分亲近,你担心这会把你置于某种危险中。一方面你担心依赖别人会损害到你的自由,一方面你也担心依赖别人会被拒绝,被伤害,会因此变脆弱。


你对自由和自主的态度是不那么坚决的,你既需要自主自由,也渴望放弃自主自由。你不是不害怕分手,但一旦关系受到威胁,你就假装你从来没有依恋的需求,而且把你自己的感受埋藏起来。你会压抑它们,有时候甚至自己都感受不到它们。


但这些需要和感受是存在的,你很可能会感受到另外一种焦虑,即你可能没有爱的能力或者你再也得不到真正亲密的关系了——你通过另外一种方式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


3,不是安全型依恋肿么办?


看起来,安全型的依恋最受欢迎,但是,现实中,后几种人相对较少被安全类型的人吸引。


痴迷类型的人常常和后两种(恐惧型、疏离型)人互相吸引,而陷入一种codependency的关系,互相伤害。这是因为在亲密关系中不安全的感觉,虽然会带来很多不舒服,却是彼此都熟悉的,也能彼此验证“关系很危险,我不值得被爱”的观念。


人们总是无意识地寻求着这样的自我验证。

而不像安全依恋类型的人,这些人并没有好好解决不合的技能,他们会在矛盾中,变得戒备、防御、攻击、退缩,从而使矛盾不断升级。他们讨厌这些,却也需要这些,因为在一段平顺稳定的关系中,他们会感到压抑和空虚,这种压抑和空虚因为太像婴儿时期感受过的经历,而使他们痛苦不堪。


说到这,你是不是已经快绝望了。

安啦,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百,好在养成的恋爱模式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最后解释一下自尊。自尊,可以最通俗地理解为内心深处是否相信自己会被别人无条件地爱和接受。


在亲密关系中,低自尊的人常常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悲观,或者认为被伴侣漠视看不起。

当关系出现问题时,低自尊的人不像别人那样试图拉近距离努力修复,而是防御的隔离自己,生闷气或者“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大闹,然后觉得自己更加糟糕,评价更低,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低自尊型的人因为很难平衡自我保护和人际关系,会在有矛盾时优先保护自己过强又脆弱的“面子和尊严”,如果被伴侣提到了缺点则会表现出反感,自我打击式的伤害和愤怒,并且会偏激的认为伴侣是在切断关系和拒绝承诺,认为都是对方的错误,并且可能使用极端的方法反击伴侣。


综合《积极心理学》、百度百科等网络资料,仅供参考。

查看全部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