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放养孩子?——读《阶级世代》
阶级世代:穷小孩与富小孩的机会不平等
Our Kids: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作为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作者本人在1950年代的俄亥俄州小镇长大,他虽然出身普通,但成为哈佛教授。这除了他本人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宏观的社会支持,当时的美国经济迅速扩张,蓝领和白领的相差并不是特别大,社区凝聚力丰沛,教育与社交并没有在阶级间隔离。大多数人不论出身为何,多能过着比父母辈更好的生活,从社会的较低阶层上升到较高的阶层。
然而五十年后,这种情景不再普遍,通过个人努力,超越出身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你是富人家的孩子,你在成长的道路上会一路顺利;如果你是穷人家的孩子,你则处处遇到荆棘,甚至难以完成学业,更遑论未来的人生道路——美国梦变得越来越难实现。
为什么年轻世代的流动机会呈现越来越大的剪刀差?(有钱人家的小孩愈来愈富有,贫穷人家的小孩愈来愈贫困)?用中国的现实来说就是:为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
这本书试图给出了答案:从社会大局来说,宏观环境是关键因素之一,,整体社会的经济财富变得更为有限而且分布不匀,资本愈来愈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美国拥有大学学历、有小孩的家庭,财富的净值从1989到2013年增长了47%,但是仅有中学学历的家庭,财富净值在同一时间则是下滑了17%。
这里我想也不用赘述,钱有什么用?美国和中国类似,好学校和不好学校的区别很大,好的学区房的房价也是普通房价的数倍。小朋友上补习班,参加课外活动,日后上好的大学,都需要金钱的支持。作者还解释:父母的财富对于社会流动特别重要,因为家庭的财富提供了一种非正式的保险,让子女可以冒更大的风险去寻求更多的报酬。家庭财富也允许子女花大钱读大学,不需要背负庞大的大学贷款,以免影响到他们毕业后所能选择的机会。
此外,经济能力和父母的教育水平也有密切关联,因此作者在讨论富裕家庭的时候,他所指的也是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学历背景较高,经济能力较好的父母也会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与孩子相处。在1970年代,母亲或父亲陪伴小孩的时间事实上并无阶级差异。但是到了2013年,大学学历的父母每天花在婴幼儿身上的发展活动(developmeng activities),比中学学历的父母多出一半,也就是说,每天会多出45分钟的互动活动。
新的教养哲学与理念,在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家长之间,传播的最快也最彻底。中产阶级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心力也更多,包括了培养小孩的认知、社交与文化技能,因而增加孩子生活上成功的几率。
例如课外班,虽然总有人说:“学那么多有什么用?”可是我觉得那是不一样的,孩子天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许多才能可以发展,把他们局限在学校课本之内是很可悲的。即使是我们大人,如果学习和保持一些兴趣,也可以帮助我们过一个不枯燥的人生。
书中表明,小孩持续参加课外活动,对于他们在校或毕业后的各项表现,都有很强的正面影响,例如学业成绩较高,工作习惯较好,品行不良的比例较低,心理韧性较佳等等。对于课外活动对小孩未来为何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大家对此提出不少解释,例如这会影响自信,时间运用,与他人相处的技巧等。
富裕,教育背景比较好的家长懂得课外活动的好处,因此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及金钱,支持自己的小孩参加课外活动。比如私人的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以及各种运动团队等。
根据统计显示,不同阶级参加课外活动的比例也相差较大,比较贫穷的学区会减少课外活动,而富裕的学区则是引入私人资源,维持甚至扩大课外活动的机会。每一位出身优势家庭的小孩都可以通过活动中学到许多软技巧,这些能力不仅能吸引大学入学的审查人员,也能让未来的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作者也没有忽略最重要的milestone:大学。不可否认,大学教育是一个人达到阶级流动最有效的经历。但是这方面也和陪伴时间,课外活动一样,对贫穷孩子非常的不利。虽然从表面上看,大学的入学率提高了,高等教育似乎平等了,但其实,它仍然在分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根据经济学家Bailey与Dynarski比较1980与二十年后进入大学就读的小孩的报告,前面的一个世代,所得前1/5的富裕家庭,58%的小孩读了大学,最贫穷的后1/5家庭,只有19%读大学。到了20世纪末,两种家庭进入大学就读的比例分别是80%与29%。
虽然贫穷家庭的小孩上大学就读的比例增长较快,但是因为富裕家庭上大学的比例原本就比较高,所以阶级的鸿沟从39%升到51%。仔细检视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就可以发现与之前讨论的要素息息相关,像是中学与小学的学业准备,家庭与同侪的支持等。并且,还有一些不好的消息:
贫穷小孩进入大学的人数增加,并不表示他们进入杰出大学的人数增加。贫穷小孩上的大学渐渐集中在社区学院。1972年的时候,读大学的贫穷小孩中,有14%就读社区学院,而2004年的时候是32%。
而且,进入大学与大学毕业也是两回事。例如2004年毕业的中学生,经济地位在前1/4的富裕家庭有92%从中学毕业,而后1/4的家庭有64%毕业。而申请大学的比例是90%对59%,顺利毕业的是58%对12%。每往上爬一级,对于贫穷家庭的小孩负担就越沉重。
除了之前提到的几点,作者的访谈与研究也表明,教育程度比较好的美国人也有更多的“弱连带”也就是说连接到更广阔,更多元的人际网络。这种社会连带的渗透力及多元性特别有价值,它让教育程度高、富裕的家长能够取得丰富的专业资源与支持,而这正是弱势家庭的父母与小孩难以企及之处。
调查显示,拥有大学学历的家长交友比较广阔。如果他们认识的人有着影响孩子前途的职业,比如教授、老师、律师、医疗人员、企业主管,弱连带的优势就会特别明显,来帮助他们找工作,进大学,或者处理健康的问题。反之,中下阶级父母的社会连带则是不成比例地集中在自己的家族之中。看看现在国内的高考填志愿的现象,你大概就明白作者在说什么了:有能力的家庭会比较清楚各行业的利弊,哪些行业赚钱多又不脏不累,如果孩子对某个专业感兴趣,他们也能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找到内行的人请教详情,而比较低等级的家庭呢,恐怕两眼一抹黑,让孩子看着学校和专业名称就填报的情况也不少见吧。
这本书是我近日看的比较触动的书,他把这个社会现实的一面没有回避,没有美化的呈现在我们做父母的面前,对数个富裕和贫穷家庭的访谈,鲜明的展示了两种家庭在不同道路上的对比,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是多么巨大。对于我们这种伪中产阶级来说,你今天的努力,不但是为了你自己,还会影响到你下一代的命运,只要你稍有松懈,你的孩子可能就会走上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如果社会不公平,只能靠我们父母的个人之力去努力了……
-
-
luoluoatbjluoluoatbj引用 @ 温度 @ 温度 的话:好久没上来,今天来就看到洛洛的文章,写的真好!如今的时代,孩子真的很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我最近满勤快的嘻嘻。
是啊,父母的责任越来越重。
-
-
-
-
-
luoluoatbjluoluoatbj引用 @ 叶紫 @ 叶紫 的话:如此现实的情境,只是很多父母还停留在吃喝穿读差不多就行了这种思路上。
我也没有想法要叫醒所有人,但是我想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了。
-
-
luoluoatbjluoluoatbj引用 @ 金元宝 @ 金元宝 的话:富裕,教育背景比较好的家长懂得课外活动的好处,因此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及金钱,支持自己的小孩参加课外活动。比如私人的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以及
谢谢。
-
luoluoatbjluoluoatbj引用 @ MsNobody @ MsNobody 的话:我昨天一个同学群里,很多已经移民的爸爸妈妈照样纠结。因为国外同样存在于阶级教育的问题。所以每次看到很多人说,不想鸡血,就让我孩子快乐教育,以
什么都不管是侥幸的成功,家长的督促和陪伴是更大几率的必然。国外的教育方式可能没有集中在语数英,但人家学的其实更多更辛苦。
-
luoluoatbjluoluoatbj引用 @ 子期 @ 子期 的话:这种现象还特别普遍,再有诸如"考不上大学就去国外",我也呵呵呵,国外并非乐土
国外好大学竞争也很激烈,而且是和全世界的孩子一起比。
-
luoluoatbjluoluoatbj引用 @ MsNobody @ MsNobody 的话:的确是这样。我看到这些自己在国外做着投行,看起来也算是高大上的人群吧,照样焦虑。套用他们的观点,不管国内国外,学习都是痛苦的,我们的知识哪一
投行的精英都是辛苦爬上去的,更明白推的重要哈哈。
-
luoluoatbjluoluoatbj引用 @ 文子的驿站 @ 文子的驿站 的话:赞!我从周五到周一下午都是在帮今年高考的孩子填报志愿,我们是在西北四线小城市,跟着一个亲戚大学教授在做,每人收费2000.后来观察得出,家庭
哎,真有点替她难过。
-
luoluoatbjluoluoatbj引用 @ 才道 @ 才道 的话:关注的一个网友最近要给她家丫头找托儿所了。底下评论说纽约顶级的私立学校到高中毕业大概需要70万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差不多吧,6万美元一年。越是纽约加州这种地方竞争越厉害,华裔也多。
-
luoluoatbjluoluoatbj引用 @ 小娃娃 @ 小娃娃 的话:国外好的大学读书很苦逼的,基本要学到下半夜那种,除非就去花钱那种
我当时写个几百字的小论文作业就要整个下午,同学一两个小时查资料带写就搞掂了。怎么可能不熬夜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