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2024年财女阅读/读书笔记打卡

来自财女读书会・5819篇帖子・45339人参与

发帖
ailinuo

【悦读1702】读《自由从何而来》--谈两位奇女子之刘瑜

ailinuo
ailinuo   ailinuo 2017-02-08 21:41 阅读(2899)

 文/ailnuo


     《自由从何而来》这本书中采访的另外一位女性是,刘瑜。14年看过她写的《送你一颗子弹》,之后那句“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就成了我很多地方的签名。

 

       刘瑜是一个不太一样的知识分子。在成为老师之前,当学生时她就用drunkpiano(醉钢琴)的网名写随笔、小说、论文以及在专栏写时政评论了, 在国外求学生活多年,从剑桥讲师回国当了清华大学的副教授,有一种说法称她为“民主自由女神”,对其中是否含有讽刺之意,不予置评。说了只看作品。


       如果说接触她的作品之后有何感受的话,我想应该是,对政治的认识和思考的角度开始不一样了吧。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冷硬的政治可以这么通俗易懂,原来“体制”可以那样理解。回到这本书,为什么将柴静和刘瑜两个人凑到了一起,刘瑜给出了有力的表述:我想之所以把我们想在一块,不是因为我们俩多么相像,而是可能像我们这样的人太少了。


       作为高校教师和知识分子,她更希望自己“使人困惑”而非授人真理,这样才能引人独立思考而非依附主流。她的另类表现在,她吃政治这碗饭,但反对迷信政治,认为政治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读书时, 她在时政论坛第一次读到了“大饥荒”和“文革”中那些个体的困难,这些在她的政治专业教科书里面用诸如领袖“晚年错误”之类大而化之的概念一带而过。她被极大的触动了,而论坛里面一些人用“这是一个阶级反抗官僚主义”这类的说辞来为之辩护,无视或掩盖个体的遭遇的不幸。这种“不入道”的辩论方式把她气坏了。至此之后,她在多个时政论坛理跟人“战斗“。她决定去追溯这段历史,搞清楚这一切究竟为什么会发生。直到去美国留学,她仍然像个”游击队员“转战多个论坛。这段互联网上的经历激发了她的正义感和纯粹知识上的兴趣。


       这段互联网经历直至后来的影响也促使她选择放弃了剑桥大学的教职回国,她说,每个人会变得和自己越来越像。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有一个他本来的面目,有一个最接近他本性的一个形象。当你心里有一个种子的话,它可能总是会发芽的,你也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发芽。


       她说:

       ----自由主义是一种气质,其次才是一种观念。如果你没有一种包容不同意见的能力的话,那么实际上你很可能成为自己反对的人。


       ----对于之前选择删去微博离开微博被评论为承受不住批评的说法,她说,自由的涵义是一个人有听或者不听他人言论的自由。在微博呆了太久之后,会有一种坐井观天的感觉,觉得微博上那点事就是世界的中心了,这本身对思考的议题和议程是一个限制。她说克制里面本身有一种优雅和美。这也是她后来不那么愿意上微博的一个原因,因为觉得微博里的那种火药味太重,每个人把话说得特别绝对,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可能也是因为网络辩论的逻辑使然,或者是中国长期的阶级斗争文化导致人们心理上容易极端化。


       ----记者问她是否适应国内的体制时,她用人家老说中国拍不出好电影来举例检讨,体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但也不能全怪体制。如果真的是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作者,即便在一个很严苛的环境里还是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可做的事情还是挺多的。什么都怪到体制,常常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顺便插一句,给我感受比较深的是,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的后记里说,她相信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她号召去实现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山寨的说法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这篇读书笔记是不是挺没趣?

        政治毕竟离我们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有些遥远, 但我挺认同她的人生态度[微笑]


        

查看全部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