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笔记#--《巨婴国》《为何家会伤人》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谁是建造了坟墓的人?——读《为何家会伤人》
因为原本预备过年期间要读的《腾讯传》一不小心在大年三十上午就看完了。害怕后面六天无所适从,于是买了武志红的《巨婴国》打算学习学习。因为《罗辑思维》有一期专门介绍了这本书,感觉内容过于犀利,与过年这样一个和谐喜庆的调调不符,于是找来另一本《为何家会伤人》读读,一本读罢,拨云见日。
你一定在生活中遇到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情节:原本亲密无间的两个人,一旦结婚,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仿佛婚姻是一阵狂风,吹掉了各自的遮羞布,两人原型暴露之后才发现“我擦,当时真是瞎了我的24k氪金狗眼”。于是乎,两人先是家暴,再是冷战,最后走向民政局离婚,像是一套标准化流程。多年以后,一声哀叹,说起那句大俗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其实稍微仔细想想就是扯淡,爱情的坟墓明明是这两个人一砖一瓦垒出来的,怎么就让婚姻背了黑锅。狭义上说,两个人领了证就算是结婚,你不能说是民政局给你发的这张纸导致了爱情破灭吧,民政局又不是拆迁办,一张纸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广义上说,婚姻是两个人合法搭伙过日子,谈恋爱还有感情破裂分手的,那怎么没有听说过,恋爱是爱情的坟墓呢?(这话有点自相矛盾)。所以我首先反对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这种说法。
那为什么结了婚以后往往会导致两人的感情迅速破裂呢?武志红老师在书中演绎出这样一个过程:在中国很多家庭中,如果到了年龄还没有对象,或者还没有结婚,家里的长辈就会开始催促逼婚,这也堪称过年期间很多家庭聚餐中最让人讨厌的三大话题之一(另外两个问题分别是你收入多少和什么时候生孩子/生二胎)。其实长辈们对你的感情世界基本上一无所知,说句难听点的话,可能他们连你的性取向都不一定清楚。只不过出于对于晚辈的“关心”不断催着结婚。事实上这种关系是源自于对晚辈安全感状况的不满产生的,特别是大龄女青年,父母催婚时不是说“你俩感情这么好,经济条件也合适了,你俩赶紧结婚吧”,而往往说“你一个女孩子在外漂泊,赶紧找一个人嫁了吧”。有的人往往架不住家里人的劝说,又没想明白婚姻和安全感之间的关系,就这么找个人结婚了。
OK,现在有一个新组建的家庭,夫妻双方并不是完全基于感情和共同的三观走在一起,而是基于对于安全感的需求走在一起,这样的婚姻虽然稳定,但是缺乏感情。这第一块基石,就差了点。
接下来,由于感情滋养不足,基石不稳,加上双方又没那么多合拍的三观,导致安全感缺乏开始出现。(无比讽刺,结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结婚后因为害怕对方离开,结果导致了安全感进一步缺乏)。这种安全感的缺乏的解决方法,就是想去控制对方。(通常家庭里面弱势的那个人会先行动,一般是女性)控制越是严密,被控制的一方就越想逃脱,逃脱的方法,要么距离上远一点,要么扑在工作上,要么就找个小三,没人控制,还能顺便解决感情滋养不足。
渐渐的,发现控制不起作用,妻子就会产生另一个想法来满足安全感——生个孩子。结果孩子一生下来,女方发现自己安全感的寄托变了,原来是丈夫,现在是孩子。于是乎,妻子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各种晒娃狂魔就此诞生。另一方面,本来就想逃脱控制的丈夫发现这下没人有功夫来控制自己了,当然也乐得其所,把孩子推给妻子,自己该干啥还是干啥。
这样的日子表面上看无比健康,男主外,女主内,孩子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母亲未来十几年的精神寄托全在这个孩子身上。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家里有这样一种现象,平时看不见爸爸,反正当爹的就负责挣钱养家,养娃这种费心的事情就让当妈的去干。从当妈的角度讲,老公没有存在感,反正按月交钱给自己就行,至于什么老公那些中年危机,事业发展都是次要问题。从当爹的角度讲,没人搭理就没人搭理,反正也不想让别人控制,按时上班,按月交工资就行。如此这般,过了二十年,这孩子长大,该上大学离开家生活,夫妻两人在家突然发现无话可说,大眼瞪小眼。
再过几年,到了结婚的年龄。当年被逼婚的一代人现在因为对于孩子安全感的担心,开始对自己的孩子逼婚,循环开始。孩子因为从小生活中父亲几乎隐形,一半的情感缺失,潜意识上安全感同样缺乏。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就找个对象结婚。
这孩子如果是男的,结婚以后,他母亲一看,自己二十年的安全感寄托现在跟其他女人过日子了,就好像自己练了多年的一个网游账号,好不容易一身极品装备,天梯排名前十,没想到号被盗了。而且,这个号是命中注定一定要被盗的,顿时,当妈的各种羡慕嫉妒恨就起来。于是,那个超越了美苏冷战,巴以冲突,朝韩局势的世界第一大矛盾——婆媳矛盾,就此产生。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婆媳矛盾是一种很没有来由的东西,两个从未见过面的女人怎么可能一见面就有不共戴天,同归于尽的感觉?矛盾的关键在于那个已为人夫的儿子。可是,因为这个儿子从小就在一个情感不完整的环境中长大,他不知道正常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要怎么处,所以就往往放任婆媳矛盾发展不加干涉。这样下去,要么婆婆不来儿子家住,要么自己和老婆散伙。
如果主人公是一个女孩,结果也差不多。婚后因为缺乏安全感就想着生个孩子算了,生完孩子以后有了寄托(再加上婆媳关系紧张),对于老公那方面进一步忽略。因为自己从小生活的家庭就是这样子,所以她感觉不出来有什么问题。如此生活二十年,等待下一个循环的开启。
怎么破?
破解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这本书前两章的标题——“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把这两句话记住心中,变成自己的观念,上面这套死循环就会迎刃而解,具体推演这里不在赘述,《罗辑思维》巨婴国那一期已经做过推演了。
这本书还有一个章节我觉得非常讲理。那就是关于爱的六个谎言。排在第一位的谎言实至名归——“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把双重否定句式改一下,这句话也可以说说成“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以这句话为基础推演出的一个句子,相信我们都听到过——“我和你爸这样做,可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也是父母在实行最终手段前的最后一句话,仿佛有一种天然正确的意味。可是,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天然正确的事情。不然怎么会有法律可以剥夺父母监护权?父爱母爱都是伟大的,但是就像所有的伟大都是熬出来的一样,成为好的父亲母亲是一件需要终生学习的事情,不代表生了个孩子就自动具备这种能力。其实,这句话与考试考砸以后说“我只是粗心大意”是一样的,只是逃避与懒惰的代名词。
排名第二的谎言——“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这句谎言通常也与第一条谎言共同使用。归根结底,不过是父母对子女控制欲的语言表达。面对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你还可以说孩子不懂事,要帮他避免危险。可是面对一个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还说这样的话。无异于告诉自己的子女,“你在我面前永远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这不就是个巨婴吗?前几年,某个母亲在家乡给儿子找好了事业单位编制的“好工作”,然后千里迢迢赶到孩子所在城市,痛心疾首逼儿子辞职回老家。本质上就是因为这样一句谎言,我对你这么好,你就得听我的。你怎么还不听话?你不听话我难过,我想去死!
谎言三——“我爱你,所以我们永不分离”。这句话不但经常出现在情侣之间,更多地出现在父母子女之间。就像前面我举的那个例子一样,因为这个母亲不懂“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这个道理,不但忍受不了实体上的分离,更无法忍受精神上的分离。恨不得把子女捆在身边,知道他们每时每刻的所思所想才满意。其实这都是处于自己的私心,那哪是为了孩子好?他们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一个复制品,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那些事情罢了。精神上的捆绑意味着进一步的控制,不信你观察一下,每一个捆绑住自己子女的父母都少不了干涉孩子选择自由的行为。
第四个谎言——“婆媳矛盾”,前文已经有过描述,这里跳过。谎言五——“嫉妒”,这个谎言一开始有些费解,嫉妒什么?嫉妒伴侣比自己强还是嫉妒子女比自己棒?这不是脑子有问题吗?这里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某邱姓男子仅仅因为老婆被别的男人摸了一下,居然杀了十个人,杀完十人以后竟然还计划再杀十个。你说他要去杀那个摸了他老婆的男人也就罢了,可是他计划杀的人里面竟然还有自己的老婆,这个逻辑就太诡异了。作者指出,虽然邱姓男子说自己外表矮小猥琐,嫉妒那个男人,所以杀人。可是本质上他是自卑,他为了可以转嫁这种自卑感,为了控制自己的老婆,才犯下这滔天大罪。
最后一个谎言——“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这句话表面上看无比正确,似乎是作者写错了。但是武志红先生指出,有的时候,有些人的爱只是为了一种叫做强迫性重复的东西。在童年时受到的伤害可能会导致这个人在成年以后重复自己童年的境遇,并且妄图改变对方。比如,你有时会听说一个从小生活在家暴中的女孩,长大以后嫁了一个也有很强家暴倾向的男人。这很反常对不对?可是在这个女孩心中,因为她从小就渴望父亲好好对待自己,她希望改造她爸爸,可是爸爸没有丝毫改变。所以她就可能会找一个类似他爸爸的男人,把自己渴望改造爸爸的念头用在这个男人身上,结果恰恰使自己再次重温儿时的噩梦。
手机码了这么多字(此处应有掌声),只想说一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往往要过二三十年才能看得出来,而这种潜移默化往往也会跟随一个孩子的一辈子,并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下一代。所以,我还是郑重推荐这本豆瓣评分八点四分的书给所有刚刚结婚或者初为人父人母的同龄人,跳出循环,打破谎言,为了下一代,更为了自己。
-
-
雪小暖雪小暖引用 @ chunhuaalone @ chunhuaalone 的话:喜欢文中的观点,赞同,很多人都是以爱的名义,去干涉控制别人
所以现在时刻提醒自己对待宝宝不要变成心目中那个讨厌的麻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