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jour17003#活着#活着,就要好好活
3月,阅读了余华大师的《活着》这本书,甚至还用喜马听了两遍。虽然本书余华大师并没有刻意写得多么煽情,但是故事中的每一个悲剧都让人扼腕泪流。
本书从一开始徐福贵年轻时候的纨绔跋扈,爱上嫖赌,被设计败完了所有家产,他父亲虽伤心家产的散尽,更伤心于儿子的不懂事,最后一次教他识得道理。因没有了家产而没有了底气,连屎缸都没扶稳,导致掉下撞死了;到福贵娘生病,福贵进城抓药,却被抓去充军当了壮丁时,母亲病死;有庆为校长献血,被那个无知又无德的医生抽血抽到停止了心跳;凤霞生孩子时难产,在全家既开心又担心的情况下死去;家珍在儿女尽失的悲痛中,也因病而无力存活;二喜在工地干活时,被水泥板夹死;就连那还小还不懂事的苦根,居然被半锅豆子撑死了。
福贵的一生,从富人子弟到为糊口而种地,经历了大时代的战争,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改革,饥荒都存活了下来,然而福贵的家人,没有死于战争,自然饥荒,却在命运的一个个恶作剧中丧生,徒留了福贵这个即便眼泪流干,却依然活到最后的孤寡老人。
读完本书,合上书页,再回味,不经意发现,感动自己的竟不是福贵悲剧的人生,也不是命运的不公,而是那份泪已哭尽仍不道苦的坦然,那份外人看着貌似已是行尸走肉,但确是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的淡然。
贺拉斯说过,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我们都无权去评论别人的人生,因为只有自己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段旅程。
人,永远不要低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力。不管生活对福贵怎样的残酷,不管福贵经历了多少的苦难,他依然对明天充满希望,哪怕是最后两个“福贵”的相依和落寞,他仍不控诉。
有的只是那句淡淡的“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贵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那些离别,但仍然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的写作背景(ps:查询于资料)
触动余华大师写这本书的导火线是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这首歌是福斯特1860年离开家乡彼得斯伯格去纽约之前写的最后一首歌。写这首歌的时候,福斯特一生热爱着家乡和亲人,几乎都一去不复返了。可敬的父亲这时已经去世了,两个姐妹也已出嫁远离了家乡,两个兄弟也相继故去,剩下的另一个兄弟也结婚搬离。事实上,除了他的妻儿,只有他一人孤独地留在了家乡,此后,福斯特又遭遇了家庭婚变的悲剧被迫孤身流落到纽约,穷困潦倒,仅仅四年就孤寂地离开了人世。
名曲中的“老黑奴”确有其人,正是1860年,福斯特的妻子琼家的一个老黑奴去世了,福斯特与这个老黑奴有着多年的交情,对于老黑奴的去世深感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旋律优美,亲切而哀婉的曲子。
歌曲中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离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福斯特写作本首歌曲的时候,除了寄托了对老黑奴的哀思,也将自己的境遇和哀叹也全部融入了歌曲中。
正是因为这首歌,余华大师写下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自己乐观的态度,《活着》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并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而能活着,就要好好的活着,当你恨命运不公时,有人连活着都是奢望。
ps:后期还想看看电影版的《活着》。
-
TansyTansy据说,电影版的注入了很多个人情感,加上通过演员和背景音乐等的渲染,同时也将社会真实改编进去,让人更加感同身受,我特别想看看。
-
TansyTansy
3.16《生活在别处》
难道海涅、雨果、马哈或者聂鲁达歌颂的爱情,就是因为金钱和成见而残缺不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