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读书007#《月亮和六便士》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
一
思特里克兰德,伦敦证券交易所经纪人,一个爱好艺术善于交际的妻子,一双规矩可爱的儿女。这样的家庭不知有多少人艳羡不已,简直是体面家庭的模板。可是某一天,他不辞而别。毫不留情地脱离了这个标本家庭。只从巴黎给妻子发了一封信,言明打定主意不再与她一起生活了,“我不回来了,我的决定不能更改了”。没有解释,没有愧疚,一切公事公办的口吻。
抛弃自己拥有的一切,离开舒适的家庭后,他寓居于巴黎的比利时旅馆,一个破烂龌龊的居所。即使有人相劝,也毫不改变自己的主意——决心当一个画家。
在巴黎绘画期间,与谈不上是不是朋友的另一个画家施特略夫产生了交集。后者热情至极,在思特里克兰德病重之时,将他接到自己的家里,不辞辛苦地照料。谁知自己的妻子勃朗什却爱上了古怪的斯特里克兰德。施特略夫从自己原来的生活中退出,并将画室留给思特里克兰德。然而,这场婚变以勃朗什自杀告终,因为思特里克兰德“不需要爱情”。
在马赛, 思特里克兰德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勉强糊口都成了问题。幸好有一个尼科尔斯船长。他们一起到夜宿店睡觉,再到施舍面包的救济所和另一个相隔甚远的施舍汤的救济所解决早餐。所有的时间用于为了生活而奔波。穷困潦倒大约就是这个样子。与硬汉子彼尔大打出手之后,思特里克兰德乘船,以一个水手的身份离开了马赛。
经过多年流浪,思特里克兰德最后落脚于塔希提,一个南太平洋中的岛屿,正是大溪地黑珍珠的产地。在这里,他依然贫穷,居无定所,干几个月的活儿,攒够了钱买了油彩和画布后,就跑到荒林去;每过几个月又出现待几天,弄到钱后有无影无踪了。如是三番。鲜花旅馆的主人蒂阿瑞为他介绍了一个老婆——当地土人爱塔。思特里克兰德隐居在爱塔的那块地产上。一边在原始森林生儿育女,一边作画。直到患麻风病死去。
在他死后,他的作品成为惊世之作。不少原来拥有他画作的人都惊异于自己手中作品的不菲的价值。而其实,他的力作是在木屋的墙壁上,库特拉斯医生亲眼目睹,并且脱口而出,称其为“天才”。那幅画具有压人的气势,令人恐惧,又美丽至极,充满灵魂和秘密,不属于人世尘寰。然而思特里克兰德临终时嘱咐爱塔烧掉木屋,要她亲眼看见房子烧光,烧掉每一根木头。
二
思特里克兰德显然异于常人。
衣食无忧、受人尊敬的生活,人人追求,可他决然放弃。
安定体面的的家庭,人人羡慕,可他毫不留恋。
爱他,义无反顾,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在在所不惜,这样的爱情,令人激动,可他并不需要。
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在既定的轨道上正常的行走了半辈人生,照理已经全然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应该为拥有这一切,自豪,喜悦,满足,幸福。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与其相反,年轻时放荡不羁,年长时回归主流社会。可他恰恰相反,庸碌的交易所并未能磨灭他内心中的激情,安稳的生活也不能阻挡他追寻梦想的脚步,贫困的经历依然不能使他以金钱为价值,甚至在死前都要把自己的作品不留痕迹地毁掉。我是谁,不重要;我从哪里来,不重要;我将去往何方,不重要。我来过,我做过,发自内心,仅此而已。
一个不需要家庭、不需要情人、不需要物质生活的人,在世人眼中,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怪物。
他究竟在追求什么?!
三
不是每个人都生对了地方。——《唐顿庄园》
我该在这,我该在那,这条路,那条路。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吗?——《塞尔德弗莱先生》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是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在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阴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来说都不过是旅途中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得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在我读这本书时,时时不解,时时疑惑,甚至有时会责备思特里克兰德太过分,毫无责任感,直到我看到了这一段话。
霎时,如同醍醐灌顶般,理解了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继而就想起来二十多年前读过的一本赵鑫珊的小书。那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词语,当时就击中了我的心,那个词语就是——精神家园。
毋宁说思特里克兰德为了绘画的梦想追寻美而出走他乡,不如说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交易所的收入、家庭的美满、情人的爱慕,都无法填补精神家园的空缺。其实我们的心中都住着一位思特里克兰德。生活在人世的我们会痛苦不堪,我们常常彷徨不安,我们在拥有了诸多物质之后仍然摆脱不了无力感。等等等等,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他处,远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陶渊明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不为五斗米折腰,总是被人们称道;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放逐自己,沉醉于自我的家园,那份潇洒令多少人向往;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知吸引了多少人,“于我心有戚戚焉”……
寻找、回归精神家园,你,我,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清楚自己的痛楚来源于何方,明白自己就几个想要什么
想到此,庸庸如我辈者,真正应该感谢作家、艺术家,用他们的心血,创作出一部部抚慰人心的作品,使迷失了方向的孩子,在暗夜里,能够仰望那轮明月,重新充满力量和希望。
等以后再读一篇 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爱看书的习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