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古人所说的“孝”字,大致就是二十四孝图里所描述的。或者在当时封建社会的人来看,郭巨为了母亲能吃好而将自己的骨肉埋了,是一种大义、孝子的行为。可尚在襁褓的三岁幼儿何尝不是与郭巨之母一般的鲜活生命?
明朝八股文相当于焚书之害,《二十四孝图》不知规矩了多少人。鲁迅先生曾在一篇散文里提到,“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便效仿郭巨埋儿,“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因为祖母常“减食与之”,因此成为“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
本来《二十四孝图》的作者编写这本书用意是好的,旨在于让世间儿女尽孝。可写得太偏激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下一代孝子们难以承受的,这就让“孝”在当时使人们难以承受,敬而远之甚或是厌恶。
在现在这个文明的时代,“郭巨埋儿”已经是不可能实现了,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二十四孝图》被教书先生视为典范,可学生们早已将“典范”看成死的了。有些家境不是很好的学生,甚至会把自己代入其中,因此对“典范”心生怀疑,或是对教书先生心生怀疑。
因此,足以可见,那些看似好的约束,一下子束下来,却是越束越会挣扎,终究适得其反。不仅仅是《二十四孝图》,其它事物同样道理。
而一点点束紧,反而会给人喘息的空间,越来越顺从。就拿“孝”来作例子吧,最初,先要求人“听话”“从命”,之后是“帮忙”,再之后则是“供养”,最后,什么“卧冰求鲤”“鹿乳奉亲”“弃官奉亲”,自是手到擒来罢。
从这本书里我想到了平时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很多父母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是全能型的:考试要第一,琴棋书画要样样精通。我有同学就觉得压力特别大然后特别烦:兴趣班不是自己的兴趣,是帮父母学的;考试哪有那么多第一,怎么可能每次、每门课都拿第一呢?
我的父母还算开明,没有要求我学这学那,也不会要求我一定要考班上多少名,我的父母给我的要求是发挥出实际水平、每天进步一点点。所以我学的兴趣班是我的兴趣所在、我父母没有给我太大的学习压力,我学习上的压力更多的来自于和同学竞争的压力。
在此奉劝各位父母,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您能对您的孩子一点点提要求,陪伴TA一点点进步,也许效果会比您一次性严厉的高要求更好!!
@TS 鱼蛋作品。
初中孩子能有这样的观点 太赞了 不能愚孝
对于和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 不去看 不去想 做好自己 就好 你已经非常赞了! 学习第一并不是唯一的 全面发展 学会做人做事 才可以在社会更好的立足。 我个人的看法
我要分享到读书群去
哈哈,你对她的评价太高了。上了初中后作文写的少(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不用写周记),写作水平下降了,我现在给她的任务是一周写一篇给我。
要求不要太高嘛 作为旁人 真心觉得已经很赞了 不过坚持每周一篇文很不错 应该不是每周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个就太夸张了 哪有那么多时间阅读?
题材不限,内容不限。
期待在这里分享哦
是的,我让她写在这上面,加精了我要给钱的。
哈哈 那我多加 然后你多给
好啊好啊,她从我这赚的钱买文具、给同学买生日礼物。
当然是啊,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