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穷怕了么?
《人民的名义》结束了,带给我震撼最多的不是反贪,而是祁同伟与赵德汉的一句话:“我穷怕了”。赵德汉穷怕了,就变成了巨贪的小官,那么多的钱不敢用,经常去面“币”思过;祁同伟穷怕了,所以他想要“胜天半子”。
穷怕了,是个什么概念?到底是经济上穷,还是精神上穷?
经济上的穷,好的一面,激发人们努力创造财富,更好的一面是帮助别人摆脱贫穷。坏的一面,就是喜爱不义之财。
精神上的穷,好的一面,让人抓住各种能够丰富自己的机会,坏的一面,就是自卑敏感,怕人关注或者想办法引人关注;更坏的一面,就变成社会的毒瘤。
可能大家一提起穷,首先想到的是经济上的穷。有那么一部分人,在独立工作之后,由于年少时经历过窘迫的状况,在挣钱之后,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大肆花销,弥补过去物质上的不足。二是舍不得花钱,还过着穷苦的日子。
我认识的A属于第一种情况,因为家庭贫困,早早开始勤工俭学,找工作时却因为那些工作经历,找了一份十分好的工作,短短几年内,添置了房与车,还添置了很多的奢侈品,LV, CHANEL等,从来没停止过买买买,也从来没有存过大笔的钱,因为她赚钱容易,没钱了就加班干活出差挣钱,有钱了继续买。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她这样比较病态,但是,人家确实也没有遭遇过经济危机。
我认识的B属于第二种情况,夫妻俩养孩子还舍不得花钱,怕以后万一收入少了,不能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于是一直苦着自己苦着孩子,不敢换大房子,怕贷款;不敢送孩子去好的幼儿园,怕一开始什么都好以后无法降低标准;不敢送孩子去名校,怕物质攀比怕兴趣班攀比等。这种做法是很稳妥,但是也失去了探索人生更多风景的可能。
经济上的穷,只要想办法挣钱或者降低消费欲望,就能缓解。但是精神上的穷呢?
比如电影《新警察故事》里吴彦祖演的二代,因为想要父母的关注,去偷窃,危害了社会;比如《地球上的星星》里的小男孩由于阅读障碍被学校与父母放弃而变得沉默寡言,好在他遇到了美术老师拉姆;
我们这一辈的父母多数都不太重视我们的内心,大多数的眼光都放在成绩上,放在工作上,只要我们温饱足,他们就会要求我们再有一个好分数,好学校,好工作,好婚姻等等。可能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也会深思或痛哭:我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人能想明白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清晰地给自己定位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需要我们有阅历,有智慧,有时候也并不是多读书或者多旅行就会有的,家人的关爱,长者的提点,好友的陪伴等等,都不可少。所以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要注意富养孩子的内心。
你自己有过穷的时候么?身边有那些穷过的人么,他们现在又如何?欢迎来分享。
我在教师家庭长大,按说那个时代吃公家粮的家庭算是温饱以上了,但我爸有比较严重的“穷怕了”的思想,导致我从小不敢乱花钱,节俭成性,也一直以为家里很穷。长大后逐渐了解自己家的故事才发现,其实家里储蓄金钱的绝对额不算高但也绝不算少。爸妈自己过的比较节俭,但对理财方面做的很不好,该花的地方没有提高资产规模和生活质量,不该花的地方又出于感情用事一掷千金,导致几十年过去,并没有很好的积累。手头有点钱,该买房的时候买了车,现在不该再买房子了又受周围人影响总想买,我真是有点担心他们,不过还好他们退休金比较高,折腾完了还能发。
我就是例子改天来跟
欢迎~
大人总喜欢跟孩子哭穷。
好的转变。
我家跟你家相反,我家也教师家庭,不过我爸妈那时候拿钱虽少,却从来不紧着我的花销。现在他们退休了,收入也高,自己花销却不多,还是想着孩子,我一直在拧他们这个思想,效果不太好。
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应该比较少了吧
我觉得真的只有经济上的独立才能有人格的独立,人在社会终究是个体存在,靠谁不如靠自己,自从毕业上了班,不开口向家里要钱,那滋味,别提多舒坦,家里事情也会征求我的意见,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我15年还在上大学,元宵节的时候,在屈臣氏,就因为不想为了买两盒牙线把一百打开,想让我妈付钱,我妈当时骂我的话有多难听,这辈子都忘不了。 现在上班了,虽然工资不多,几千块钱,当时挥霍了几个月以后,从今年年初开始每个月开始定存了,看着每个月的钱一点点堆起来,一点点的利益,心里也无比的开心,觉得特别踏实。
现在应该是我长那么大最穷又最有希望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