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不要让人情成为负担
正好最近部门红白事都比较多,没办法,部门人多嘛。我一直是负责部门这些人情往来的,本部门的规矩是不要让人情成为负担。当然,这也是我很赞成也很欣赏的一点。部门里的红事都会请客,早期大家都是现金,但是本家都不会收,这样就显得虚伪啦。几次下来,我们这些吃客也不好意思了,就商量着大家AA,买个小纪念品,大多以金饰为主,在黄金飞涨的年代也买过一些日用品,从最初的50元到今天的100元,然后部门再补贴个500元。白事的话本家一般也不会请客,这样部门给个300元补贴。不过这些红白事,我们的要求都是本部门办事,人尽量齐全些,做好服务工作。反观单位的其它部门,不是捧场的时候人寥寥无几,就是各种人情绑架,就这点,我们部门一直是单位的标杆。
家族的人情我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夫妻间商量着办事,形成统一的规矩。我娘家人情往来比较简单,可以说很多时候是简陋,大家都是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以自己解决的就地解决,所以如果通知到我们的话,一般也就是必要的人情,这些我都会老老实实去送。娘家还有个奇葩表姐,她的说法就是外嫁的女儿不送人情,刚开始搞得我挺被动的。上门招赘的三舅丈人过世,她不送。连带着本来要叫大舅给我带一下的本人只好事后去看望三舅的丈母娘。姨妈的公公去世,她还是不送,结果大舅还动员我妈让我也不要送,我火了,她不认娘家舅舅姨妈就算了,我凭什么不认。我的规矩是同一个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的血亲,婚丧、生病大事我都会送。而那些生日、造房之类的,我娘家也都是自家庆祝,不会通知我们。
而婆家的情况比较特殊,我有一个非常、非常、非常热衷送人情的婆婆,而我最初也是秉承着要做一个好媳妇的美好愿望,努力达成婆婆的愿望。所以最初也送了很多很多很多的人情,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几笔人情,那时工资还低,最后送得我每月的工资都入不敷出,不光存不下钱,甚至要动用父母给我的老本--嫁妆。搞得自己很郁闷,也很被动,人情不是债,笑着出去哭着也不会回来。长此以往,家将不家啊,人情已经威胁到我们小家庭的财务安全。为了这些破事,跟老公爆发了无数次的家庭大战,终于让他深刻得认识到:每个家庭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志,独立的行为准则和底线。并且人情这种东西,说到底还是比较虚的,亲戚并不会因为你送得高而全,就高看你几分。同样,因为你不送一些不紧要的人情而对你说三道四的亲戚,我也就呵呵呵了。说到底,爱你的人始终爱你,不爱你不体谅你的人,你就算送个金山给他,他还是觉得你是应该的。自此,我和老公也给婆家立下规矩,同一个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血亲,婚丧大事,我们会送,并且会按照跟我们同辈份的一样(婆婆还喜欢抬人情,以视亲热)。不过按照独立自主互不干涉内政的规矩,婆婆送多少人情,我们不会过问,您喜欢就行。
所以现在我家的人情很轻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我和老公也貌似好多年没有因为人情吵架了。呵呵呵。
对于份子钱,我持中立的观点。它用得好,可以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用得不好,也会成为一种道德绑架。其实世上很多东西都是如此,是为你所用,还是你为它所用。能够掌握主动权最好,不能的话,那也不要一直放在心上,让它成为你的负累。跳出这些小圈子,它们不是生活的全部。
加精
这个月,老公的姐姐家盖房子,被迫给了1500犒工,心塞!是他姐夫半开玩笑主动要的,本来预计是500
去年我哥家孩子过周岁,我跟我姐是比较喜欢能少一事就少一事的人,所以我们两家的孩子过生日不请客,自己家过了,我哥嫂呢,请了我们去饭店吃饭给孩子过生日,点菜下来花了不到六百,我跟我姐一人给200,孩子他外婆给200,简直了,当时我是实在不想给,觉得是拿着我们的钱去嘚瑟,还发圈。
姨妈的公公,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要送
姨妈姨父办事,我们家的规矩就是姨妈的公婆去世我们是要送的,但是舅舅的岳父母却是不用送的,因为是舅妈的弟弟办事,与我们没有血亲关系。不过这些人情一般都很轻,100-200而已。
在我们家乡,这2种情况都不用送。风俗不同
各地、各个家族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越是发达的地方或者家族,这些边边角角的人情反而会少,倒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精力不允许。所以我们这儿城市的人情比较轻,就连结婚之类的也是除了直系以外几乎都是光请客不送钱了。农村这些还是比较讲究的,不过随着农民外出务工和生活水平等提高等因素,也会逐渐改变的。人情如果仅仅体现在钱上,那也是一种悲哀了。还是那句话,真正爱你体谅你的人,永远都会为你着想。我们应该跟这些人常来常往,其乐融融。而那些在人情上对你斤斤计较的人,相信我,就算你做到了99%,那1%的不满,会抵消掉那99%,不划算,不划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