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读书笔记(二)
那么怎么认识禅修呢?
也许,我们以前听说过禅修。了解许多与之相关的概念。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则毫无价值,有些则适用于其他禅修系统,而与本书所说的内观禅修毫不相干。本书的内观禅修将教导我们以平静离染的态度,观察内心运作。以此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洞见,目标是觉知,一种深刻,集中与和谐的觉知,让你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先来逐一了解一些对内观禅修的误解
1、 禅修只是一种放松的技巧。
放松确实是禅修的要素,但内观禅修的目标要更高远一些。也许这个陈述对其它许多禅修系统来说,非常贴切,但对本书所谈的内观禅修来说,其目标是洞见。目的在于净化与转化你的日常生活。
2、 禅修是指进入出神状态。
对某些禅修系统而言,这个陈述是适用的。但是不适用于本书所阐述的内观禅修系统。内观禅修不是一种催眠形式,或试图蒙蔽自己的心,让心变成无意识状态,或试图让自己变成没有感情的植物反之,是要让你愈来愈了解自己的感情变化。你将学会如何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自己。在学习这个技巧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像出神之类的状态,不过禅定与出神,两者正好相反。在催眠的出神状态,主体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控制。而在深沉的禅定中,禅修者却大都在自己的意识控制下。相似之处,仅仅在于表相。
3、 禅修是无法被理解的神秘行为。
这几乎是事实,但是又不尽然如此。禅修时的意识层次比思维概念的意识层次更深,因此禅修的经验难以言说。不过,这不代表禅修无法被理解。禅修可以通过实践被理解。它不是你可以在抽象领域中学习或者谈论的事物,它是需要被体验的,每一回禅修,都是一次研究,实验与探险。禅修不是机械化的公式,不会自动输出可以预测的结果。事实上,当你的修行达到一种可以预期而且每次都相同的感觉时,你就应该警惕,,你已经偏离轨道而停止不前了。学习将每一秒都看成是宇宙中第一而且是唯一的一秒,这是内观禅修的基本观点。
4、 禅修的目的是神通。
神通现象与禅修之间确实有某种关联,但是这种关联是复杂的。在禅修早期,神通现象不一定会出现。有些人可能会经验到一些直觉的了解,或者对前世的回忆。但是这不能被视为发张健全或可信赖的神通力。不应该被过度重视。事实上,这些现象会对新手产生诱惑,引你出轨。最好的做法是根本不要强调这些现象。不要期待它们出现。在禅修生涯中,到了某个阶段,修行者可能会修习特别法门以开发神通力。不过,那是很后来的事情,只有禅修者达到很深的定境,才有能力这么做。否则将有失控或者丧命的危险。禅修者获得神通的目的是利益众生。通常需要好几十年的功夫才行,现在不用担心。只要集中心力,不断开发觉知即可。如果有声音或者影像出现,只要看着它们,让它们自己消失。不要被卷进去。
5、 禅修很危险,一个谨慎的人应该避开。
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很危险。禅修可能会勾起你过去种种不好的回忆。有些已经在心底压抑很久的东西忽然冒出来,可能会很吓人。不过探索它是相当值得的。把自己裹在保护茧中,那不是生活,是提前死亡。内观是开发觉知,本身并不危险。相反,增长觉知是对抗危险的保障。如果方法正确,禅修是非常温和而且渐进的过程。放慢脚步,并保持轻松,直到你遇见一位合格的老师,在他细心的指导和睿智的保护下,你才可以借由密集的禅修,加快进步。
6、 禅修是圣者所为,不适合一般人。
这种态度在亚洲很普遍。当然很多圣者都禅修,但并非因为他们是圣者而禅修。这是本末倒置的说法。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者,乃是因为他们禅修。许多学生认为,开始禅修之前,在道德上必须没有瑕疵才行。然而,这个说不通。戒律必须以一定程度的修心为前提。你不可能在没有丝毫自制的前提下持戒。因此,修心是首要工作。在佛教的禅修中,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元素:戒、定、慧。修行的提升一定得靠这三者的成长。它们彼此互相影响。因此你是同时修这三项,而非分开来修。
为了清楚了解这个关系,让我们将道德分成三个层次。
最低一层是遵守一组由人订的规则。在这个层次,你只需要循规蹈矩,一个机器人就可以这么做,这个层次完全不需要任何禅修。只需要规则以及有人在一边挥舞棍子。
另一个层次的戒律,是在没有任何人督促的情况下,遵守相同的规则。你已将这些规则加以消化,放在心里。每一次犯错时,你就会拿出来惩罚自己。这个层次需要一点自制。如果你的思维是混乱的,那么你的行为也一样混乱。修心将能减少心的混乱。
第三个层次的戒律,更有资格被称为“道德”,在这个层面,一个人无需遵循权威人士所制定的那些困难而武断的规则。他选择遵守一条由正念、智慧与悲心构成的道路。这需要真正的智能,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以便每一次都能做出独特,创新与适当的反应。除非你生来就是圣人,否则这个层次的道德绝对需要禅修。这个层次需要厘清的事情极为复杂。你可能无法照顾到每一个繁琐的细节。有限的智力会应接不暇。而禅修可以帮助你完成厘清的过程,那是一种奇特的感受。
禅修教导你如何解开思维过程的束缚,这是跳脱成见的心灵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有用的技巧。禅修不是“离尘绝俗”的。
7、 禅修是逃避现实。
这个不对。禅修是扣紧现实的。它不会把你和生命中的痛苦隔开来,反而是帮助你更深入生命中的一切层面。好让你能突破痛苦的障碍,超越苦厄。修行内观是以面对现实为出发点,完全体验生命的实相,并且如法而行。
8、 禅修是狂喜至乐的好法子
这个观念也对也不对。愉悦不是禅修的目的。但是它是禅修的副产品。随着禅修时间的加长而更长出现。去问问资深的禅修者,没人会反对这个说法。
9、 禅修是自私的。
事实上,我们比自己所知道的更为自私。如果情况许可,“自我”有办法将最崇高的行为变成毫无价值的垃圾。透过禅修,我们能如实地觉知自己。觉察到许多自私的行为的微细形式。如此一来,我们才有可能变得真正无私,所以禅修绝对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10、 禅修,是坐下来思考高深的思想。
内观是觉察的练习:如实地觉察,事实怎样就是怎样。当然在你的修行中,无可避免地,可能会出现高深的思想。不过它们不是你追求的目标。而是令人愉悦的副作用而已。内观是随时保持无私的观察,出现什么,就是什么,非常单纯。
11、 禅修几周后,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其实禅修需要长期自律以及艰苦的修行过程。每一次的禅坐都会有一些收获。不过他们通常很细微。如果你一直期待巨大而立即的变化,那么你将会错失整个细微的变化且更将因此而感到沮丧,想要放弃。忍耐是关键。如果你从禅修中没学到任何东西,至少你学会了忍耐。忍耐是任何深远改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那么关于禅修,又有哪些正确的观念呢?
1、 佛教的禅修目标是觉知。
佛教传统中,禅定非常重要。但是另外一个元素也被高度强调。那就是“觉知”。一切佛教的禅修都将目标放在促进觉知上。禅定只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工具而已。
为达这个目标,禅宗的禅修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段。第一种只管打坐,抛开心中一切杂念,只是保持觉知地坐着。乍听之下,似乎很简单,稍微试一下,你就会知道有多难。第二种是临济宗所使用的方法,把心从意识思维导入纯然的觉知。方法是给学生一个难解的公案,让他想办法解决。这令学生陷入一个可怕的处境,逼他必须进入当下意识思维清净纯然的体验。因为没有空间容得下意识思维。禅宗很强硬,虽然它对许多人有效,不过学习起来并不简单。
2、 你真的是你吗?
另外一个宗派几乎与禅宗完全相反,那就是密宗。
意识思维和自我概念密不可分。自我概念或不外乎一组心理印象与反应。是认为强加在清净觉性之上的。密宗试图借由破坏这个自我形象而获得清净的觉性。它是透过观想过程达成,学生被给予一个特定的宗教形象,例如密宗的本尊。以便进行禅修,他彻底投入,达到与本尊合一的程度。放下自己的各人认同,换上一个新的,这需要花一点时间,不过确实有效,这个过程的最后结果是清净的觉性,密宗也不是你可以手到擒来的。
内观是佛教最古老的禅修方法,直接开发正念或觉知。在数年中逐渐进行,内观是一种温和的技巧,不过却也非常彻底,它是一种古老而严谨的修心体系。一组促进自身生活经验为目的的练习。它凝神细听,留意观看,仔细试验,我们学习倾听自己的想法而不会陷入其中。
内观禅修的目标,在于洞见无常,苦和无我的实相。
3、 一种真正活着的感觉。
你应该抱着这样的态度进行修行:“不要管先前别人是怎么教我的,忘掉理论,偏见与刻板的印象,我想要了解生命真正的本质。我想知道真正活着是什么感觉,不想只是接受别人的解释,我想亲自见证。”以这样的态度去修行,就一定会成功,你将发现自己能够客观而如实地观察事物的持续流动与变化,生命将呈现不可思议的丰饶。无法用言语加以形容,只能亲自去体会。
4、 内观,让你用特别的方式去看。
在内观禅修中,我们培养看见生命的特殊方式,训练自己如实洞见事物的本质。并将这种特殊的觉察模式成为“正念”。这个正念的过程与我们平常所做的非常不同,我们平常通常并没有真正看清眼前的事物,而是透过思维与概念的有色眼镜去看待生命。并以为那些心灵的对象是真实的。我们总是无休止地追求欢乐与满足,努力逃避痛苦和不愉快。同时,真实经验的世界悄悄从我们身边溜走,在内观禅修中,我们训练自己忽略经常想追求舒适的冲动。而以探究实相取而代之,讽刺的事唯有当你停止追求平静时,真正的平静才会来临。当你放下追求舒适的渴望时,真正的满足才会生起。
当你能够不带幻想地觉知实相,并承担所有痛苦与危险时,才会达到真正的解脱与安稳。这是一个只有通过禅修才能看见的事实。你能够而且应该去亲自验证。
5、 不要在自己身上装上别人的脑袋
佛教根本态度始终是重视经验和反对权威。根据书中的教导去调整你的认知模式。你将会亲自看见。也唯有那样,才能为你提供一个信仰的基础。基本上,内观禅修是一种自我发现的练习,需要你亲自探索。
6、 此时此刻,你正在老化。
通过禅修,你可以觉察到无常的脚步,你可以学习将生命看成不断流动的过程。你可以学习看出一切因缘法的连续流动。你可以做到。只是肯不肯花时间与练不练的问题。
7、 停止概念化的反应。
我们从小对各种事物的反应,只是在复制身边亲友的知觉习惯。这些知觉上的习惯反应并非生来就有。通过禅修可以改变。以前学过的可以不去想它。第一步是去了解你正在做的事,退到后面静静地看。
8、 快乐是苦恼的根源
就佛教而言,我们人类的生命观正好是颠倒的。我们把真正的苦因看成快乐。苦的原因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爱/憎”的病症。一种立即反应的知觉。内观禅修教导我们如何清晰地审视自己的觉知过程。我们学习以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去观看思维与感受的生起。我们学习平静而清楚地看自己对于刺激有何反应。我们看着自己的反应,而不会陷入其中。思维的迷惑本质会慢慢消失。我们仍然可以结婚,也还是可以走自己的路。不过我们不须因此沉沦。
跳脱思维迷惑的本质,将产生一个全新的实相观点。它是一种知觉机制的彻底改变。跳脱迷惑,带来解脱的喜悦。因为这些利益,佛教视这种观看的方式为生命的正见。佛教经典将之称为“如实观”。
9、 你的心里有个“我”
内观禅修是一套训练的程序。能逐渐打开“如实观”的新视野。会发现一个关键的“我”的概念。我们将它认为是静止的实体,可以独立存在于其他一切事物之外。然后感叹自己多么孤独。我们忽略自己与其他事物根深蒂固的关联性,坚持“我”的存在。然后再为人类的贪心和迟钝感到惊讶。每一个恶性,每一个世上残酷的案例,都直接源自这个独立存在的“我”的邪见。
10、 打破概念的假象
如果你打破了那个概念的假象,整个世界就会改变。但是这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时间与注意力。内观禅修是瓦解那个“我”的概念,只要持续观察它,你就能逐渐铲除它。
11、 禅修,可以使你更清醒地活
无我等重要的洞见,每一个都是对人类存在这一个根本议题的深刻体悟。不会快速出现,也不可能不劳而获。不过,报酬极大。将导致生命的彻底转化。致力于此道的禅修者将达到至善的心态,即对一切众生纯净的爱,以及苦的完全止息。你在解脱上的进步,可以根据打坐时间来衡量。
内观禅修立足于经验,而非理论。在禅修的过程中,你敏于观察实际的生活经验,如实觉知事物的本质,你只是清楚地活着。
-
小丸子ariel小丸子ari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