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2024年财女阅读/读书笔记打卡

来自财女读书会・5819篇帖子・45339人参与

发帖
飞鸟

成为自己很重要——读《为何家会伤人》有感

飞鸟
飞鸟   飞鸟 2017-06-01 20:51 阅读(4044)

     

      摘抄一: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镜子。你看着它们时,你也在它们的镜面上留下了镜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在中国,常见情形是,妈妈这面魔镜是否打开,关键是儿童能否让魔镜高兴,因中国的妈妈第一缺乏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识,第二即便有这种意识,但因与自己的感受缺乏链接,而难以给孩子的感受以确认。这一确认,必须是身体对身体,心对心,而不是头脑对头脑,语言对语言。

        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她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与传统孝道相悖的是,一旦孩子得到的爱足够了,形成了一个健康的自我,他就不会去顺着父母的意思了。顺从父母意的最佳前提是,孩子缺乏存在感,他的价值感都有赖于父母乃至社会的认可。有健康自我的人,他会很爱父母,但他做事情,首先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服从父母的语言。

       感想:说真的,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从来没有问过我的感受,所以我和她不算很亲密,尽管天然的血缘亲情在那里,我还是很多事都不愿意跟她说。比如结婚之后一次生病住院,等我出院无意当中说起时她才问我:你怎么不跟我说?是的,我没说,因为我心里知道跟她说也没用,因为首先她不会给钱,其次也不会来照顾我,第三也不会说出很关心的话来,顶多就是几句不痛不痒的话,我真的不需要啊。记得大学时候我住院一个月,她宁愿让伯父伯母照顾我,自己都没来医院照顾我,那时候爸爸在外打工,妈妈要在乡下忙于生计,而我那个时候时最彷徨最需要关心的时候啊,可是,没有。所以,一扇面向父母的心门就开始关上了吧。工作以后和弟弟谈起来的时候,发现他们依然是一样的,很少问我们吃饭没有,累不累苦不苦之类的话,爸爸说的最多的就是家里哪里哪里又花了多少钱,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挂了吧,以前是电话费钱,现在时没时间要做事。中国的很多父母都是这样的吧,说起来他们很苦很累,为子女奉献了一生,我们应该感激不尽,可是为什么还会有埋怨和失落呢?是我们没良心吗?我经常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总是在怪他们,是不是心里有问题了。其实,我想跟他们不关注我们的感受和心理也有关系的啊。父母已经老了,在谅解的同时我也要跳出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心和感受,给她最好的爱。

     

      摘抄二: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所有的孩子一开始都是“成为自己的人”,但抚养者们非得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己的孩子,于是孩子的意志就被压制了,最终在不同程度上丢失了自己。喜欢使用奖惩手段的父母和老师,都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变化,那样孩子就是它们意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作品。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时说: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天然有他们的使命,而若父母想决定孩子的命运,他们就是破坏了孩子的命运。

      感想:人最终都要成为自己,才算完成生命的使命吧。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喜欢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想要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更又成就感,哪怕最终没有达到预期,但是成就感依然是存在的。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通过各种物质奖惩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表面看达到了目的,其实从长远来看,是破坏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自主性和成就感,那么他内在的驱动力就会慢慢消失,最终变得拖沓、厌学和逃避等等。我认为相对于物质奖励,在精神上的关注和激励更为重要,而且才是最有效和长远的方法。因为多读书和到了一定年纪的原因吧,我现在做事尽可能遵从自己的内心,我欣慰地发现,现在的我比以前的我更加快乐、自由和自信了。

     

       摘抄三: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拒绝分离,就是拒绝成长。心理学家容伟玲说:在处理分离上,会出现三种结果:成熟分离。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或亲人,你是你,我是我。这样一来,关系仍然亲密,但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拥有独立而健康的人格。拒绝分离。这样的关系不一定亲密,可能还非常恶劣,但关系中的两个人必然会黏在一起,仿佛在演爱与恨的双簧戏;单纯分离。虽然名义上是亲人,但拒绝爱与亲密。如果两人都是成人,这种关系很难维系,如果是亲子关系,那么孩子会遭到难以挽回的伤害。没有分离,孩子不能成人,没有爱,孩子一样不能长大。

        著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经过大量细致的观察,将三岁前的新生儿分成了三个阶段:一、正常自闭期。出生到1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大部分时间用来睡觉,他需要附魔和照顾,但仿佛只沉浸在自己的简单世界里;二、正常共生期。2个月到6个月大,这个阶段的婴儿将妈妈和自己视为一体;三、分离期。6个月到36个月,婴儿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

         分离期又是一个微妙、复杂而多变的心理过程。马勒又将它氛围四个亚阶段:身体分化期(610个月)、实践期(1016个月)、和解期(1624个月)和个性化期(2436个月)。身体分化期,婴儿从身体生意识到,妈妈是另一个人;实践期,婴儿会走了,他热情地探索周围世界,开始爱上自己,觉得自己非常强大,对妈妈好像不再那么依恋,这像是一个背叛期;和解期,实践最后让幼儿倍受挫折,他明白了自己的弱小,于是开始重新依恋妈妈,比以前更依恋。相比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胆子更小,以前无所畏惧的他们现在变得什么都怕;这个阶段,妈妈需要关注并保护孩子,但又不要替他们完成任务。妈妈对幼儿的情感的敏锐捕捉就变得非常重要,这种捕捉是一种理解,它会让幼儿感受到,妈妈既爱自己,又理解自己的自主性。个体化期如果妈妈尊重幼儿自己探索的需要,而且一直保持这个形象,那么,幼儿就会认同妈妈,他心中就会有一个“积极妈妈”。妈妈的爱让幼儿找到自己,但只有分离才能让幼儿成为自己。

       感想:说实话,因为从小被粗心的妈妈以忙于生计为借口受了不少冷落的原因,所以去年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尽管一种天然的母爱在提醒我要好好爱宝宝,但当时的我并不是百分百投入的,甚至有时候还会因为她的降生而不耐烦等。后来暑假第一次看了本书,让我深刻意识到要从心底真正去爱她,所以在观念上和行为上诸多反省和改变。刚才在重读的时候,读到这一段又开始庆幸,因为通过专家的案例和理论让我了解了孩子成行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我也可以学着用不同的心理和方式与她好好相处,让她在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也健康积极。

       真的是越学习,越发现不足,还得不停学习、思考和实践啊。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7)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