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9】《士兵:一个德国士兵的二战回忆录》
“我们这些二战期间的德国士兵,都是些为国而战的年轻人。我们不是纳粹,我们只是德国士兵。”
这本书的作者曾经是德军的一位参谋,军衔是上校,一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他亲历了几乎整个而战过程,最后投降被苏军俘虏,在俄国度过了近5年的附录生活。本书是从1945年最后一场柏林保卫战开始讲起,然后又从高中毕业之后开始讲起。这本书出版于1992年, 由于人类记忆会慢慢减退,因此这本书里有写内容作者也记得不是很清楚或者记得不是很准确了。不过这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值得看,可以让人从德国军队内部的视角来看待这场战争。
在德国年轻人一带的心目中,希特勒是他们所崇拜的人。他为失业者提供了工作,重新恢复了经济,结束了街头的政治斗殴,修建了高速公路,撕毁了《凡尔赛条约》,恢复了民族自豪感,收回了莱茵兰。 当作者在高中毕业和朋友去度假的时候,在度假屋的老人说希特勒把德国带入了另一场战争,当时的他还不能理解。后来他才理解那句话,他们那一代年轻人成了战争受害的一代。
在年轻的一代人当中,能去军队服役是很光荣的。作者的弟弟每次都特别羡慕自己的哥哥。因为作者是高中毕业,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于是后来渐渐的被培养成军官。作者曾经参与占领苏台德地区事件当中去。 在德国内部的报道可以看出,媒体宣传多么的重要。德国人民通过德国媒体的报道了解到的是一战当中因为“凡尔赛条约”被划给捷克斯洛伐克,那里的德裔居民遭到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迫害,所以德国宣布要不惜一切代价拿回苏台德地区。 在阅读《Prague in Black》的时候对苏台德地区当时的状况有所了解。根本就不像德国媒体报道的。 基本上德国当时的民众都被骗了。在他们看来,他们是纠正了一个凡尔赛条约强加给他们的错误。同样的,战争中胜利的战役,德国媒体一定会报道, 但是却闭口不谈那些失败的战役。所以大部分的德国人还是被蒙在鼓里。
之后他的军队被派去进攻法国,再次期间,他们离那边的敦刻尔克战场离的很近。只不过他们的路线是奔赴巴黎。我自己按照书里的行军路线,简易的做了一个行军地图,也划出了书中提到的敦刻尔克。
最开始德国和苏联签订了友好条约,可是后来作者所在的军队收到了命令,朝着苏联进军。当时他们也不太知道为什么,作为军人只能服从命令。当作者的军队收到了确切的入侵苏联的命令后,他感到很困惑,就像大多数军队里的人一样。最开始德国和苏联签订友好条约,现在又入侵苏联,理由仅仅是因为“俄国的共产党政权将残酷的统治强加于波罗的海的诸国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以及俄国人民”。 “德国用“共产主义”四个字为自己干的一切勾当辩解,就如同后来苏联以及西方列强用“纳粹”“法西斯”来证明他们对德国所做的一切都是正当的”。 确实如作者所说,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行动找到一个理由,更何况一个国家。国家首先就是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存在。不为了自己,它也许就根本不存在了。 他们在苏联所遇到的极寒天气,和当年的拿破仑是多么的像。这个时候德军的补给也没有跟上,尤其是冬季的保暖御寒的衣服。他们在苏联惨败,可是作者因为受伤,并没有参与到最后,也因此被德国的媒体所骗。可是这个时候很多人家里的儿子都死在了不同的战场。德国人在家里互相交流才发现,实际的战争情况并不想媒体报道的那样。
作者还算是幸运的,他每次受伤,都会被很好的救治,而且会被送回莱比锡家里养伤,他还能和父母和老婆团聚一段时间。最为军人,他一定要再次回军队。每一次的战役都有死亡。他的弟弟,他的好朋友,很多人都死在了不同的战役中。所有“为了元首和祖国”阵亡的德国士兵,在6年战争期间,都死在了欧洲的各个街头。
文章最开头描述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最后一场 - 柏林保卫战。 作为本书的作者,军团的少校参谋,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在他看来。 德国的最高统帅在德国就是口号和宣传,根本不可能赶走朝着柏林进军的俄国人。 上面内部的勾心斗角,导致明明应该是另一个军团在此作战,却把他们这一个不知道地形的军团临时调遣过来。没有后援,通讯线路总被炸断,上边还以为他们已经撤退进柏林,还要求他们要全力抵抗。上面得到的是不实的消息, 以至于在前线作战的计划来回变动。 对于在前线奋战的士兵来说, 仅仅是靠决心和勇气在战斗,同时还伴着绝望。他和他的好朋友,另一个参谋, 甚至想过要逃走,即使被英美联军俘虏也不是坏事。 然而他们做不到离开这些奋战的兄弟,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不允许他们那样做。
他们在最后关头提出的保护希特勒突围的计划却遭到了希特勒反对。不是因为他要战斗到最后, 而是因为希特勒说自己不想冒上像条野狗那样死在街头的风险。 听听看,多么不尊重那些死去的士兵。很多死在欧洲街头的士兵都是因为听了他的命令!最后希特勒选择了自杀切让手下把自己烧死。因此苏联军队没有找到尸体,也一直到今天,还有人说希特勒逃走了。
作者当时本来是有机会离开的,但是由于上一级的命令,他错失了逃走的机会。他们在柏林投降了。当他们投降的时候,苏联士兵提到奥斯维辛,还有其它集中营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1945年的春天了, 这位少校作者根本不知道集中营这事儿.... 这信息是封闭的有多好?一直到作者被关在战俘营期间,在真正的了解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600万犹太人被屠杀,这个数字太令人震惊。
当然,苏军也不怎么样,苏军每占领一个地方便会发生强奸和肆意杀戮。德军的军官被俘后通常直接被枪毙, 有时候背负的士兵也直接被枪杀,原因仅仅是为了不碍事。
他被送到离莫斯科很近的一个战俘营。苏联的战俘劳改营和德国设立的劳改营和集中营没有本质区别,都不把人当成人看。苏联人任由劳改营里的德军战俘饿死或累死,7-16小时工作时间,还没有足够的食物。 作者被关押的这个战俘营因为大多都是军官或者贵族或者精英,而且有斯大林的命令,这些人可以不参加劳动。 但是他们需要想办法来让自己有事可做。 他们当中因为有很多各方面的专家,一会可以组织园艺座谈会,一名前园艺教授就会主持一场讨论会。其它讲座还有会计学,经济学,历史等。 但是这种座谈会要尽量小型,而且不能被那些“积极分子”发现。在这段期间,作者提高了自己的英语和法语能力,还学习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甚至还参加了一些有关法律的研讨会。 还有“国际象棋比赛”, 作者比较擅长,基本上每次都是冠军,偶尔还会和上面拍下来检查工作的俄国人杀上一盘,因此还能得到一些奖励。虽然这些活动听上去很有趣, 却只是为了生存而作出的绝望的尝试。
战俘营一年后,他们才被允许写明信片回家,而且只能15个字。 家人回复也只能最多15字。 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相当幸福了。 从1946年5月开始,他们被允许每年写两次明信片给家里,获得象棋比赛冠军还可以额外奖励一次。这也成了他获奖的动力。可是后来冷战开始, 他们就渐渐失去了家人的回信。战俘营的小小图书馆在1947年的得到了补充, 虽然都是被筛选过的。 作者为了保持自己敏锐的思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法语,英语,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的书籍, 还有一些关于苏联社会和经济的哲学著作。
在战俘营肯定会被提问, 尤其是作战军官。 苏联想知道最后柏林保卫战中最后发生的所有细节, 也想知道每一次战役的情况, 从中了解德国的战略和战术。 还有一个目的是寻找是否有可能给他们当间谍。作者妻子后来住在东德,被允许写信, 但是作者从来没有收到过。 因为苏联人主要是用来收集信息以及用来威胁这些战犯。
两年后他被转移到另一个政治集中营Morshansk。 除了他们过来的500名德国战俘,那里还关押着700名日军战俘和100名左右波兰俘虏, 还有100名德国女囚犯。1948年中,他再一次被迁移,虽然物质条件好一些,可是心里压力越来越大。 Mikhailovka战俘营里关押着1000名德军军官。之后40名军官又被转至Ivanovo战俘营。 目的是去参加劳动, 这些军官还是拒绝了。
在战俘营的五年后, 作者认为自己也许再也无法回家。 于是他开始学习俄语。在49年12月, 原本不抱希望的作者缺意外被释放了。他老婆和孩子们此时在东德,可是他已经决定了要去西德,再见过了共产主义之后,他在东德小火车后注册的是西德的地址。 因为没有任何文件可以证明,所以他可以说成任何地址。 最后经历过重重苦难,一家人在西德团聚。 又生了一个女儿。最后全家人移居美国,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地理上都远离了共产主义。
读完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视角重新审视了“如何看待二战,看待纳粹”。 原来从来不知道原来很多德国人只是以为这场战争纠正了《凡尔赛条约》的错误,也由于德国媒体的报道,很多事情的过的士兵们并不知道真相。
而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德军的训练以及对军官的培训。
1)军队的训练,作者所描述的学习训练过程都相当的有秩序,从士兵到军官,到整个部队的训练。著名的“闪电战”有名,最开始德军的胜利那都是有原因的。战争期间,还有军官培训,就是为了随时能够有备役人员。
2)军队的补给,大多都很及时,而且战争中军队的不断重组调整,决断相当快,这绝对都不是碰运气。
3)医疗支援很及时。很多受伤的士兵大多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作者受伤几次,大多都能辗转回到自己的城市的医院。
11月第一篇
信息量很大,战争的残酷也许不仅仅是真正的战场,还有来自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而战。
可不是 非常赞同你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