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后的疏导和家校关系的一点叨唠
虽然没人看,我也要善始善终
校园暴力是一件很难避免的事情。
可以通过锻炼,让孩子变得强壮,适时抵抗胖揍;
可以通过学习,让孩子变得出众,使老师视若珍宝;
但是,这世上不是所有的暴力都是力量的抗衡,也不是所有的暴力都是用分数来划分。
有太多的暴力,只是暴力。
防不胜防,避不可避。
所以,预防之外,我们也应该看重后续的疏导,让被暴力的孩子将伤痛转为成长。
每个人对暴力的耐受度不一样。
我家小朋友的半张脸毁了,老师也给了白眼,但是还能嘻嘻哈哈的去,发自内心的开心的在学校吃喝。
但是有朋友家的孩子,因为老师说数字没写好看,每次遇到那个老师的课都要尿裤子,三个月的时间高烧痉挛了2次……
所以,暴力事件无大小,要因人而异。
对暴力没有感觉的小小孩,个人觉得不用灌输太多丑陋的真相,给他更多的美好就行。
对暴力有明显感觉的小孩,要引导他建立是非观,善恶观。
要尽量多给孩子一些时间,慢慢地陪着他走进这个跟以前不太一样的世界,慢慢地接受这不完美的世界。
去年冬天,我们经常会路过一个立交桥。
那段时间小朋友正在看《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家》的绘本,知道桥底下的人是无家可归的人。就说,妈妈,这么冷的天,我给他送个巧克力吧。
第一次, 我借口说车里没巧克力。
第二次, 我借口说后边有车跟着,不能堵路。
第三次, 他还是执着的要给人送吃的。我才意识到这在他心里成了大事。
回家之后,赶快搜了几个社会新闻出来。
让孩子爸不经意的带孩子看了看。
看的途中他爸没有评价,看完之后我们也没问孩子要结论。
想着让孩子自己消化,自己琢磨。如果稍后孩子提问,那再好不过。
如果孩子不提问,这个时候就要假装若无其事的说:咦,刚才你跟你爸看什么了……慢慢把这个事情疏导开。
不要小看这么一点思考的时间,很有可能就是这一点时间,让孩子感觉到虽然他面对的世界跟父母面对的是一个,但是问题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需要自己面对,也只能自己面对。
他是他人生的主人翁,他生命的长短和质量取决于他每一次的行动。
话说,从小朋友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关于“生死”的那些教育……
好像偏题了,我要说什么?
对了,如果孩子主动探讨社会新闻,最好;如若不然,那就需要引导孩子张口。
但是,仅仅是引导孩子张口,不要诱导他说出你想听的结论,要给他时间,慢慢捋顺自己的世界,给出他内心真实的结论。
这之后,就静静等待结果吧。
再一次,我们路过桥底下的时候,小朋友已经不在叫嚷给他送吃的。
只是说:妈妈,什么时候去驿站送衣服给那些山里的小朋友……
我不在乎别人说我的孩子没有爱心冷血无情。
我只在乎我的孩子是不是真的明白他的生命只有一次,并高于一切。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这个妈有点小题大做,危言耸听等等等等,试问哪个当妈能举重若轻的给还不到6岁没有自保能力的孩子试错的机会?
再来说家校关系。
我选学校的底线:走路不超过15分钟,学校有医生。
这个基础上再选:学校有草坪能让孩子痛快的玩,有食堂能让孩子安心的吃。
这个基础再往上:教室通风环境好,厕所卫生条件好。
如果几个学校都达到了,那就选:校长年纪适中,学校穿制服的。
自始至终,老师都不在我的考察范围内。
因为我从来都不认为人心是可以考察出来的。
我们上了2个幼儿园,换了6个班主任。
个人觉得老师跟其他工作岗位上的员工一样,有开心的日子,也有不开心的日子。
其他岗位面对的可能是数据是市场是机器,老师们面对的是懵懂无知的孩子。
这就需要他们比其他岗位的人付出更多的精力压抑自己的烦躁或者疏解自己的痛苦。
可惜,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张弛有度的控制负面情绪,所以就产生了部分禽兽般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避免吗?
我没看到啥可操作的方法。
也就是说,我对老师没有办法。
那么,对学校呢?
应该怎么控制学校?
是在开学登记表的时候,写我是教委的,写我是媒体记者,或者写我是个高大上的职位?
还是在开学家访的时候和第一次家委会活动的时候,拿出所有的家底威慑学校不要招惹我这么NB的富婆,要不我有N种方法让他们生不如死?
真的有用吗?学校会怕了吗?
貌似没用的。
所以,就又回到孩子身上。
错了,是又回到家长身上。
是注重预防还是注重开解;事发之后是要淡化处理还是将孩子推出去上访申诉;是叫孩子以暴制暴还是让孩子审时度势……
哎,突然觉得没法下结论了。
孩子成长中看似轻松的一步,其实都是妈妈用无数个思前想后殚精极虑的日日夜夜换来的的啊!
哎,给所有的妈妈加油吧!
全剧终!
养儿100岁,常忧99。尤其是在小时候,妈妈总是恨不得化身钢铁侠,保护他们不受伤害。
大赞!
孩子成长中看似轻松的每一步,背后都是妈妈无数思前想后殚精竭虑的爱啊!……
糟心的时刻是真糟心,但是开心的时刻也是真开心,这么想想就更开心了,哈哈
真的是这样啊。好像从产房出来那一瞬间,就学会了当妈,把所有坏的都自己担,所有好的都给他……
母爱是天性。
大神,你好
借用@花开半朵 的话:母爱是天性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