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2024年财女阅读/读书笔记打卡

来自财女读书会・5819篇帖子・45339人参与

发帖
我爱元宝

读《万历十五年》(1):历史上,哪有什么非黑即白的人物

我爱元宝
我爱元宝   我爱元宝 2017-11-28 09:54 阅读(2533)


《万历十五年》,一本颇具盛名,且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畅销书。初版距今已30年,豆瓣上的打分是9.0,共14143人评价。


虽然同是以明朝作为研究和写作对象,但是和《明朝那些事儿》的诙谐风趣的风格不一样,《万历十五年》是由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所著,因此风格相对“正统”,但又不是我们从小到大看的那种历史书的正统。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剖析,从而引出了对文官体制、财政政策的剖析,用大历史观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件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抓取其间的因果关系,力求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有阴也有阳的一面,是大环境下一个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这显然与我们习惯了的忠、奸、善、恶,盖棺定论、标签分明的历史人物不同。


老实说,一开始我也被开篇的“正统”所吓到,还有那久违的紧密的排版,一下子就在心里打了退堂鼓,生怕这又是一本无聊的历史教科书。以至于10月底开始看了序言部分之后,一直到最近才重新开始继续阅读。


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讪君卖直”、“唾面自干”等词儿,突然心生敬畏之情——对作者,也是对中国的厚重历史。很庆幸自己重新打开了这本书,这真是一本越看越吸引,越嚼越有味道的好书,以至于即使现在只看到第四章《活着的祖宗》就迫不及待开始写读书笔记。


曾经的历史事件,如今看来就成了历史故事。而黄仁宇教授笔下的故事不仅丰满,而且步步深入、层层剥开,常常让人在初冬的夜晚越看越清醒,越看越想看。虽然两年前完整地看完了整套《明朝那些事儿》,但对明朝依然没留下多少的印象和认知。一开始,我以为张居正就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忠臣与贤臣,不仅智慧而且刚正。毕竟,他不仅在艰危之际保障了皇室的安全,而且对年仅9岁的小皇帝万历严厉督导,在宫内推行物力的节约,连万历想为母亲修理装潢宫室以表孝意、虔诚的信徒慈圣太后想要用私蓄建庙宇等都被张居正一一劝阻。他甚至对慈圣太后的父亲(万历的外祖父)进行了申饬的惩罚,其廉政为民又铁面无私的态度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在张居正死后的被参风波中,其虚伪与毒辣的一面逐渐浮现。虽然他满口节俭,然而个人生活却是奢侈的;虽然他心怀家国,却用人唯亲、排除异己。凡事种种,作为千年以后的吃瓜群众,我也不禁目瞪口呆,更何况一直把他视为最尊敬和信任的人的万历皇帝了。他在心理上的落差以及因此而受到的打击和伤害,我想,不是旁人所能轻易理解的。


而一向被历史所标注为“最懒”的皇帝万历,有近30年不上朝的“纪录”。而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时候的万历勤奋而聪慧,他悉心遵循张首辅的教导和栽培,熟读四书五经,写得一手好字,甚至让人把历代祖先的《实录》抄写副本供他阅读。在他的勤政刻苦遭遇现实(张居正风波)的打击后,他甚至在1583年的殿试中提出了五百多字的题目,询问那些与试举人“为什么他越想励精图治,但后果确实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这原因,是在于他缺乏仁民爱物的精神,还是在于他的优柔寡断?”而他的改变,似乎是从万历十五年,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年份开始的,他开始称自己有足疾而开始疏于上朝,继而缺席经筵等礼教仪式。


对于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对于万历皇帝的疏于朝政,黄仁宇教授将问题的核心归纳为文官集团的强大。本朝的立国以伦理道德为根本,以文官集团为支柱,发展到万历年间,已经是一股不可撼动的强大势力。黄教授甚至断言说“在名义上说,文官还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则已包罗了本朝的出色人物,成为权力的源泉,也是这一帝国的实际主人”。张居正死后的“悲剧”源于他并没有及时认清这一事实,即使最后把问题看清楚,但过于强硬的手段并没能解决问题,反倒让自己最终陷于孤立,功不抵过,甚至“引火上身”。而万历则是“以他的聪明接触到了事情的真相”,到了他那个时候皇位更多只是一种社会制度,一个权威的象征,因此他心灰意懒,日益疏远这个实际操纵的文官集团,并采取了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


当然,文官集团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人事上的,也不只是文官心中物质欲望与嘴上道德标准之间的矛盾,按照作者的介绍,其根源在于财政的安排。这也许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又一例证,在此不再多加分析。


阅读至此,感触最大的还是对人物的认知,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阴和阳的一面,并不是非黑即白就可以一刀切的。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17)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