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位有自我要求的读者
曾经拜读过反乌托邦三部代表作:《动物庄园》、《1984》、《美丽新世界》,看完之后觉得酣畅淋漓,却又说不出好来,急急地想向他人推荐,却连这几本书主要说了什么都讲不清楚。看到《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恰好提到,用语简单明了:“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与《1984》都强烈地攻击极权主义。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则激烈地讽刺科技进步下的暴政。”这其中的差异,大概就是自己没有主动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由[美]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所著,译者为郝明义和朱衣。作者艾德勒14岁因想成为写作辍学去报社打工,后来为改善写作去上大学的夜间部课程,以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范多伦是电影《机智问答》的原型,和艾德勒一起工作后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
这本书是为想要主动阅读书籍的人所写,讲解明白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三个层次。基础阅读指识字、有基本读书的能力;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分析阅读是完整地咀嚼消化一本书;主题阅读是通过阅读同一主题下的多本书并进行分析比较。其中着重讲解了分析阅读,并按照书籍类型大略地介绍了对应的阅读方法。
一位对自己有要求的读者是不会允许自己昏昏欲睡的,主动阅读是要全程清醒地,任何一位对自己有高于基础阅读要求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尝试去回答四个主要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反思自己如果能够每读完一本书都在心中回答过这些问题,也不至于无法向他人表述。《如何阅读一本书》虽然主要是读书的方法,而且特别强调是一般来说适用于实用性的书,但是大可以是通指“阅读”的方法,不论是什么文字,大约都可以问一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才能说读过了。当然,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可以尝试回答作者在分析阅读中按三个阶段提出的不同问题,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像是沟通一本书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不要小看这些问题,比如说与作者找出共同的词义这一点,像《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动阅读”指的是什么?自己主动去买一本书来看算不算?显然不是的,如果按照这个理解,就不免和作者原意偏差了。现在网络上常常起各种无谓的争执,曲解了原意就去做键盘侠的不在少数,大概都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看完《如何阅读一本书》,才知道为什么别人说自己有不少书的时候回心虚。因为将一本书带回家,这个动作只是拥有一本书的前奏。如果不做一位对自己有要求的读者,不去主动阅读,是无法真正拥有一本书的。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需要互动和交流。而回答这些问题、做笔记都是和书本这位老师交流的方法。
当然,任何一本实用性的书,没有行动支撑,都是虚无的。就像书中所说:“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就像光靠一本菜谱是不能做出菜来的,我们还要准备好材料,在厨房里实际地操作才行。这本书的最后还附上了练习题,自测了一下,连检视阅读也不能说完全合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四百多页,短短一篇也只能摘其一二,书后还附上了西方传统文化的建议阅读书目,有兴趣的读者还能按图索骥,从这一本书开启自主自觉的阅读旅程。
确实啊 很多时候 好书 看完了 却说不出为什么好
我也经常有这种感受 自己输入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