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2024年财女阅读/读书笔记打卡

来自财女读书会・5819篇帖子・45339人参与

发帖
夏一

重读《巨流河》上——2018年夏一读书笔记04

夏一
夏一 夏一 2018-03-31 12:45 阅读(2723)


《巨流河》记载的是关于两代人从东北巨流河(现名为辽河)到台湾哑口海的故事,写此书的过程颇为周折,齐邦媛老师真正开写时已年满80岁高龄,是齐邦媛老师一生的回忆录文学,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不堪回首也是奋勇崛起的血泪史。当初是在大学同学那儿得知此书,那时我远离家乡,几乎是一口气挑战完了繁体字出版的全书,我把它归类为一生中反复重读的书单之一。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繁体字版的《巨流河》,读一读20世纪中国人的苦难史,不是教人去随着回忆录里的情感走,而是更真实更理智地去看待历史看待国共问题,历史并不是冰冷的纪实,而是有血有肉有饥饿也有歌声有爱护的温暖……


这本《巨流河》原计划应该在2017年完成重读的,但每次翻开后读了一小部分就放下了,2017年总有一些焦躁不安,2017年的自己始终没能静下心来,我想这是未能完成重读的重要原因与借口之一吧。


2018年的阅读计划中,我把重读《巨流河》列在了第一重要的位置。3月初,再一次翻开,一字一句细细读来,随笔手记也一并认真地写了起来。《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教授定居台湾,书里竖着的一列列繁体字和发生在上个世纪的故事,以及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忙乱杂,总是让我不停在两个世纪来回穿越。


学生时代的我不care两件事,一个是历史,一个是英文,不喜欢英文的原因是我的历任英语老师都很奇葩,不喜欢历史的原因是教科书不够生动活泼,那些历史长河的事放进课本里成了毫无情感的历史纪实。然而,不管是历史还是英文,都是毕业之后,我渐渐喜欢上的。对于历史,尤其是民国到文革期间,几乎都是从文学书籍里与学生时代教科书的回忆中,慢慢懂的了那些动荡岁月中的沉重与无奈,感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运感,那些令人难过的糟心事就会少很多困扰。


整个3月,厚达600页的《巨流河》才读到300多页。本次笔记主要是写从作者1924年出生至1943年考上武汉大学哲学系前的三个章节。


1924年,作者出生于东北铁岭的中等大户人家,因母亲怀孕期间生病造成先天不足,一出生起就体弱多病,多亏于祖母连夜请来医生获救,取名为邦媛,在那个新生儿死亡率据说有40%的年代里,每个孩子都很宝贵。


祖父齐大鹏,不愿在乡下做庄稼人,跑去读军校,出身保定老速成学堂,后在张作霖奉军里二十多年,从营长一路做到旅长,一直忠心耿耿。


父亲齐世英,受二伯父影响,满脑子都是救国救民的新思想,留学德国,后因祖母生病家中需要人主持,被迫回国结婚,与母亲一开始是没什么情感基础,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是后来在日军炮火中辗转中建立起来的。父亲曾参加郭松龄为改变东北命运的兵变,郭松龄兵败后被暴尸于沈阳广场,父亲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1930年初,母亲带着哥哥和作者也离开故乡投奔在南京的父亲,自此深受父亲的影响,对于6岁的作者,父亲严格要求一不准坐公务车上学,二不准撒谎。也从起全家辗转大半个中国,后在国共内战中漂流至台湾。


父亲的信念:只有真正的知识和合理的教育才能潜移默化拯救中国,而不是激烈热情的群众运动,为此一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934年3月26日,父亲与友人一起在北平创立了国立中山中学,招收了约2000名初一到高三的学生,这是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1936年秋,受局势所迫,迁校至南京。学生们自己动手平操场,建围墙和校门,每天清晨唱起校歌“……唯楚有士,虽三户兮秦以忙,我来自北兮,回北方。”然后这样的生活才过了一年半,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10月父亲安排学生撤离南京,12月南京大屠杀,全体师生从汉口逃至湘乡,有车搭车无车走路,长途跋涉一个月。1938年底,乘湘桂铁路火车到桂林,再经贵州到四川,病弱家眷搭军车,学生则有车坐车无车步行,投奔战时的重庆。自离开南京到重庆,整整一年的颠沛流离,有着说不出的苦难。但无论何时,学校永远带着足够的各科教科书、仪器和基本设施随行,那些老师们随时上课,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希望和信心,还传授献身与爱,尤其是尊重与自信。中山中学到四川后,毕业生会考和升大学的比例都在全国前十,进入职场的以军政与文化界最多,抗战胜利后大多数回到了东北老家。1990年代,中山中学在沈阳复效,主要力量即来自当年流亡返乡的学生。在这漫漫逃亡路,父亲母亲都视每一个没家的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奠定了父亲母亲之间坚实的感情基础。母亲每周六中午都会在家招待一些学生吃家乡菜,而父亲则一直忙于安排给徒步前来的学生安排好粮食与宿地,在父亲心中,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带到安全的、有希望的地方去。


作者求学经历。因体质差动不动就生病晕倒而被中山中学拒收,逃亡路上一路转校,1938年11月,在四川沙坪坝,父亲亲自带我入读著名的南开中学,那六年,使我成为了一个身心均健康的人,奠定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南开中学的历史渊源:天津南开中学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习。校长张伯苓早在1936年到四川觅地建立分校。1937年上海失守后,国民政府在12月1日迁都重庆。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苦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教育水平极高,注重国际性,英文教材难,数理化程度高,是最早教微积分的中学。


南开中学的特色,这真是令现今教育汗颜呐:

⑴ 开创了中学课程少见的选修课程

⑵ 注重体育教育。除了下大雨,每天下午三点半,教室全部上锁,每个人参加一种球队,天天练球比赛。作者柔弱的体质也因此得到了质的改善,成了女中田径队的短跑、跳高、跳远高手。

⑶ 全体住校,环境差臭虫多,但学生们苦中作乐。

⑷ 高中时主编学校女中壁报,参加辩论会得益于《时与潮》最新资料,并获胜,辩论主题“美国会不会参战?”紧贴时代。

ps:《时与潮》杂志是父亲担任社长,在当时是水深火热战线后面的一扇窗户,让人看到外面的世界。

⑸ 战火硝烟中,几乎天天跑警报,但每一天落下的课,都在黄昏时补回来。

⑹ 虽饱受战火之苦,但南开特色的话剧社公演、音乐会和各种球赛从未停止,是沙坪坝的盛事。

⑺ 大学联考备考异常辛苦,天气炎热铁椅滚烫,但大家都坚持坐在教室里拼命读,令人无法想象。

⑻ 都说使南开闻名于世的是校友,但在南开已满百年的历史中,家长名单似乎更为精彩,几乎可以自成一部近代史。


写了整整一个上午,暂时整理至此,4月继续[加油][加油] @TS 

查看全部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