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极致就是专业----《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日]奥野宣之。
这本书是我2018年书单中,主题阅读书单之一。
三本主题阅读的书各有特色。《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非常励志读后让人鸡血满满,且因为是以故事形式推进,所以让人会有想要知道主人公究竟如何成功的冲动不断地读下去。
How to read a book 《如何阅读一本书》作为如何阅读书本实用类经典教科书,是从宏观上来整体区分读书的种类。
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却是从最细微的,普通人常常在做的各种具体的阅读方法入手,把普通的方法用到极致,然后成就了其专业大师级别。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最核心的部分是:一本笔记本走天下+“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一、一本笔记走天下
1. 作者建议使用一本笔记本,而不是多本分散,作者认为这样更加方便管理。免去了要记录的时候还要寻找相应笔记本的麻烦。
这点我倒是非常赞同的。多本笔记本的确非常容易混淆,笔记麻烦。但是我有个疑问:如果我同时阅读多本书的话该怎么办?这样我的笔记是不是相互串味了呢?
2.针对这点,作者的建议是按照日期的标注。比如20180528,那就是2018年5月28日。
关键我还是认为按照日期编著无法解决我第一点中提出的问题。这个是小缺憾。
二、“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我只思考对自己有用和值得学习的几点)
01.摘录书本中认为有道理的,或者想要记录的内容。同时写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点评。
#这点我不能赞同更多。就如同作者所说,一个人的灵感往往是瞬间的事情。尤其是在阅读一本书,一段文字的时候,往往这个时候就会有灵感出来,但是有还够,必须要把引发思考或灵感的文字摘录,同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灵感才行。
以前我读书就会读了后有感触,然后就过去了。不会想到要记录下来,现在作者把这个点破,告知:如果能够把阅读过程的灵感,感触,反思等记录下来的话,往往就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一篇有思想有内容有引用的文章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
以前的读书笔记,其实往往写的是读后感。一篇文章写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情绪,感悟,但是却没有实实在在的引用。这就好比有意但却没有形。现在不断地看优秀公众号的文章,很明显的发现摆事实讲道理才是能够引发读者认同的,否则夸夸奇谈没有实质就是飘。#
02.阅读好书,可以多次阅读,但不需要整本书重复阅读。
这个方式也是非常实用的。作者建议:
第一遍:阅读过程中引人思考觉得不错的段落不需要马上摘抄,可以折角,然后划线,等第二遍阅读。
第二遍:不再整本书从头到尾阅读,直接阅读折角部分。如果折角部分还是认为有用可以再折角一次。等待第三遍阅读。同时也可以在旁边记录自己的想法,感悟等。当然也可以在第二遍直接摘抄。
第三遍:直接阅读折角两次的地方,同时在笔记本中摘录。
#这点对我来说很有用。作为一名强迫症患者,在看到好文字,好段落的时候,我会一个字一个字的抄录,其实是非常花时间的。但是这个方法能够让我挑选中最最关键最有用最有帮助的部分,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03在书本做记号,写反思和灵感,然后复印相关页面。
#多么节省时间的做法啊,又不需要动笔写字花时间,要做的就是买个复印机然后直接把想要的复印下来,贴到笔记本上去就行。哈哈。不过,动手记录会更加有助深刻的记忆。#
04有输入必须要输出
输入的最终目的是要有特定的输出。否则就如同浏览娱乐新闻那般,只是放松休闲而不是学习。
所以每读一本书最好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输出。
不过,我似乎做的还是没有按照作者的方式来。仅仅是凭借自己的记忆和感触就把输出文章写好了。
三、结语
这本书尤其自己的特色-----把看似简单平常的方式方法发挥到极致。
这或许就是作为日本人的一种特色。把一件事做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心无旁骛的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比如奥野宣之,比如寿司大师等等。
这就是普通人和大师的区别吧!
我最近在看的 《Croatia: A nation forced in war》 基本上每个章节我写的笔记 比书的内容还多 所以看的超级慢
这就是把书读厚了
每次看大家的笔记,总觉得我们都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