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花开见佛-《次第花开》
佛学主题阅读,进行到这,已然觉得开悟了一些。这本书读了一个月,算是精读吧。一字一句都很受益。故事贴近生活,并且告诉我们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修学佛法不必等到将来你变得更好或更糟的时候,而是从自己当下所在之处开始。修行永远不要嫌太早,修持善法的功德,应向众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一.珍宝人生: 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都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虽然我们常说人生苦短,但心里真实的感受却是来日方长。要做什么,以后有的是机会。佛教许多经论中都谈到痛苦及痛苦对觉悟的意义,历史上也有大量修行人终身选择比一般世人更艰苦的生活方式。但是一切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这一点毋庸置疑。什么是快乐呢?痛苦消失就是快乐。佛法告诉我们: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佛经中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婆娑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为了追求生活的富足安逸而苦恼或者忙的忘记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劳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不快乐,而一生却已经过去了。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如果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二.佛门:我们巡遍整个世界,发现佛法可以让我们的心得到安乐。
近年来,听说每年都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自杀,而且自杀的数字逐年增加。这个世界上真正不怕死的人可能一个也没有,但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摆脱现世,可以看出这些人心里承受着怎样的痛苦!而很少听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佛教徒身上。不管大家是否信仰佛教,为了能让自己的心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至少应该先了解一下佛教。
入佛门:学习佛法最初应当皈依三宝。我们平时所讲的皈依三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和皈依僧。皈依的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上师三宝起不退的信心,任何情况下,也不舍弃上师与佛法僧三宝。有了这样的信心和决心,就具备了皈依的基本条件。皈依三宝以后就正式进入佛门,成为一名真正的佛弟子。
在修持佛法时,首先应当生起出离心。出离心是对六道当中所有的享受与安乐没有希求,贪恋之心,只有希求解脱之心。生起出离心后,还应该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培养菩提心。菩提心是指在皈依或行持善法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和安乐,而是发愿为了所有众生成就佛果而皈依三宝,修持佛法。
如何做功课:很多人皈依佛门后,还继续扮演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但是,无论你在世间做什么,都一定要把从轮回中得解脱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所以从皈依开始,无论你的工作多忙,每天都应当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修行,修行的内容通常包括静坐,观想和念诵经文及佛菩萨的咒语圣号等,这就是佛教徒所说的“做功课”。
开悟: 对上师有信心,对众生有慈悲心,相信因果,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即使释迦牟尼佛亲自来到面前讲大圆满,也不可能开悟。
善护口业:我们学佛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仔细的取舍因果,善护身语意三门,以清净心对待世上的种种人物,现象。希望大家精进修行,善护三门,这是追求解脱与安乐的人都应力争做到的。
三.走出修行的误区:追求觉悟的过程,就像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迷宫里突围,没有佛法的指引,我们永远都将被困在里面,原地打转。
皈依: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人们在称心如意的时候,往往忽略无常,尽管情况越来越好也是一种无常。只有在面临伤痛,疾病,分离打击等情况变糟时,才突然感受到无常。这是生命在以一种猛烈的方式提醒我们,不要沉溺在安全的幻梦中,没有永恒不变,没有万无一失。
出离心:传统上我们把出离心解释为厌离轮回痛苦,追求解脱安乐的心。放松是修行的第一课。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安住于此。
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们另一个顽强的习惯。虽然我们都知道佛陀的教诲-我执乃痛苦的根源,但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把什么好的都留给自己,自以为是,遇到问题就责怪别人。
从抓取转向舍弃,仿佛是个重大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不管愿不愿意,我们一生都在失去。青春,欢笑,泪水,成功,失败,爱,恨乃至整个世界,都会离我们而去。因此,布施的关键不是这样做到底能为他人解决多大问题,而是我们能借此学习放下自己的执着。习惯布施的人比较容易旁事情离去。
自以为是不仅割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自卑与自负一样,遮蔽了我们的当下,使我们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会放大我们的感受。虽然我们都把自己看得很重,都想对自己好,可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所作所为全都让自己更困惑,更痛苦。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吧,这就是出离。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就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
菩提心: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
传统上,四无量心的训练一般都从舍心开始。舍乃慈悲心的起点和基础。修舍无量心就像欢迎所有人参加一场宴会,没有人会被拒之门外。
对我们来说,“众生”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词汇,而是代表着情感上能与我们相通相连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是慈心。慈心相当于内心毫无偏见的友爱之情,培养慈心也可以看做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
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与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温柔和坚强。悲心的训练和慈心一样,从自己或任何一个最能激起你悲悯之情的人或动物开始,逐步扩展到亲人,朋友,陌生的人,憎恶的人及至所有众生。
慈悲心的训练让我们的气度逐渐开阔,平和之中带着喜乐。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们是随喜。法王如意宝曾说感恩是最为宝贵的一种品格。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只有开始随喜这项训练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强。看似轻而易举的随喜,做起来却有相当难度。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的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嫉妒心像是探照灯,能够照见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执着。如果我们能够训练自己放松这些不满和执着,就能慢慢减弱嫉妒心,尝试去随喜别人的功德。
六度:在四无量心的摄持下,众生获得无上正等觉,彻底摆脱痛苦,得到安乐,这种发愿称为菩提心。但是从生起菩提心到圆满证悟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有力的方法摄持自己的言行,这便是行菩提心。这就是所谓“六度”。
六度,梵语称六波罗蜜,意为“渡到彼岸”。
1.布施: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把自己不要或不看重的东西送出去,都不算清净的布施。布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给予。对已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便是最好的布施。这是财物布施,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法布施和无畏施。
2.持戒:戒律常被人误解为束缚。持戒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其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
3.忍辱: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
4.精进:通过布施,我们学习放下贪执;执着减轻,行为便不那么容易造成伤害,这是持戒;不容易起嗔心,这是忍辱。精进不是因为必须而勤奋去做事。对自己的创造力和变化充满了兴趣,因而想知道更多。不因旅途艰辛漫长,看不到终点而着急,沮丧,这就是精进。
5.禅定:指舍弃散乱。
6.智慧:以开放、清明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将体会到无所不在的空性。
上师和弟子。
从皈依到我们努力闻思修,生起和巩固出离心、菩提心,并且试探着了解空性。解脱之路上没有比上师更好的向导。上师的加持无处不在。面对上师,我们既有对佛陀的恭敬,也有对另一个生命发乎真情的关爱。因为往昔积累福报,我们才得以在今生见到自己的上师,然而,这样的相逢很短暂。每一段清净无染的师徒传承都源于殊胜无比的累世因缘。
世间对于好人的评判标准有很多。在藏族人的传统里,好人的根本归结起来就是一点:心地善良。善良可以说是学佛者最核心的人格。世出世间,唯有善良的心地里能开出安乐的花朵。
-
TSTS已经开悟了一些 点赞
-
紫恋子紫恋子引用 @ TS @ TS 的话:已经开悟了一些点赞谢谢亲爱的鼓励,每次这么捧场!
-
小王子航航小王子航航感谢分享
-
紫恋子紫恋子引用 @ 小王子航航 @ 小王子航航 的话:感谢分享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