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小的火》你真的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要什么吗?
《小小小小的火》是《无声告白》作者伍绮诗的重磅新作,2017美国年度小说桂冠!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来自百度简介)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本书是华裔作家写的,虽然写的是美国的一个家庭的几位孩子追寻自我,认清自我的一个故事,但是总归没有逃出华裔作家探寻自我定位的一个套路。当然这个套路很好,我说的套路一词是中性词。
每个人最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火苗,只是每个人的小火苗并非都能够逐渐燃烧成大火,让自己浴火重生。而这本书里的故事就是讲述了这些年轻的男孩女孩为了自己内心的那个小火苗,勇敢面对社会世俗的束缚,追求自己的梦想,过自己想过的人生,让内心的小火苗熊熊燃烧,实现重生的一个故事。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者反映如此强烈,如此热爱这书的重要原因。因为绝大多数的读者没有这个勇气,可能一生都无法保护自己内心的小火苗,更谈不上让小火苗燃烧了。所以看到这些年轻的男孩女孩为了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奋斗最终走出束缚去义无反顾的追寻自己的人生都为之振奋,为之叫好。因为我们做不到,希望有人能够做到。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内心都有小火苗,有自己的梦想,面目清晰,灵性而充满朝气,可是渐渐长达,面容渐渐模糊,灵气渐渐消失不见,每个人虽然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可是真正凸显他们的那种为梦想而奋斗的精气神却很少才能见到。
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总会问一个问题:你长大后想当什么?
我记得我那个时候三年级,老师问我的时候,我心里一片空白,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我写下来标准答案:我要做科学家,我要做医生,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想想看这个时候内心已经受到束缚了吧。
可是不明白的是:究竟是什么在束缚着孩子的内心,束缚着我们的小火苗。
束缚的东西应该很多的。
《小小小小的火》这里展示了很多束缚因素。社会主流价值观,原生家庭,学校教育,甚至还有亲人的爱。
我其实很喜欢这本书的前言:献给那些在自己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点燃星星之火的人。
这些人的确值得钦佩。因为这并非一般的勇气,这种勇气要你能够无视社会主流价值对你的批判,要无视原生家庭中对你爱的束缚,血缘带给你无法逃避的责任,就如同伊莎贝拉一般只有一把火烧了她家的房子,她才能义无反顾地离去,奔向未来。
她烧掉的不仅仅是房子,烧掉的是原生家庭给她的束缚。这样的举动对于1960年代来说,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又有多少年轻的孩子做的到呢。所以每当我在看到有孩子离家出走的消息的时候,我不禁在想,究竟有多少压抑才让孩子选择离家出走。而在中国对初中高中生来说离家出走是很大的反抗了吧。
《小小小小的火》里面理查德森太太与米娅两个人是非常鲜明的对立。她们拥有共同的身份----母亲,也拥有对孩子相同的爱。可是两个人却非常不同。理查德森太太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而米娅就是这个主流价值观里反抗的那个人。米娅反抗自己原生家庭,她父母对自己的束缚,米娅也反抗整个社会价值观对她的束缚。
这个小说应该是属于追寻类体裁吧,追寻自己的定位,人生意义和价值,想要过怎样的人生。
其实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非常感叹,因为我这个年纪已经是不能轻易说要过自己的人生就可以过自己的人生了的,上有老下有小,这些生命中的至亲至爱的人怎么能因为自己的任性就随意的让他们受伤呢。
所以一般来说去追求自己人生的往往都是年轻人,愿意冲破束缚,愿意为此一搏,那些已过而立之年的甚至到了不惑之前的人,如果有人能够真的冲破束缚的,那样的勇气才是真正的让人钦佩。
这本书应该让年轻的孩子多读读,趁着还年轻就该多拼搏。就如张爱玲说的成名要趁早,我觉得追求自己的人生也要趁早。
这个月应该补三篇读书笔记哦
嗯是的
无声告白 故事有点沉重 那么你说的这本似乎还有阳光
嗯 这本还是挺阳光的 故事比较轻松的 当然探讨了很多方面的问题
哈哈哈,我会监督好的
现在的孩子少了坚持与勇气,盲目被迫学习,几乎没有寒暑假和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