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上班那些事儿 148572姐妹  30148帖子
发帖
悦动听

对于招聘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悦动听
悦动听 悦动听 2018-08-11 15:16 阅读(12207)

1. 周五答题的时候,有一道题问的是为什么招聘都有学历要求,原因在于节约招聘成本。

2. 最近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创业的,单木不成林,要保证创业项目的成功,招到合适的人尤为重要。

以这两点作为引子,我说说我对于招聘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多批评。


正巧听家人说了他单位最近有同事准备离职,同事说了自己的一些面试经历,其中有一家单位(一家德国企业),面试了3轮,从5月份到7月份,每轮间隔大概1个月,结果还没有面试完,这个月还要有第四轮面试。

听到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家单位是不是太自恋了,地球离了TA就转不动?

这样的面试成本对于面试者和招聘企业都实在是太高了。


如果一家公司创业的时候也像这家德企一样,招聘周期弄得这么长,可能还没招到人就干不下去了。

当然,如果按照鸡汤的说法,21世纪人才最重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就能事半功倍,这时候再用谷歌、苹果招聘的例子加以类比,说明公司为了招到合适的人才,就要反复筛选,多轮面试。

不过我在意的是,招到优秀人才一定要多轮面试,反复确认吗?

为了不产生误解,对于应届生或是初级职位的招聘不谈,只说说对于工作5年以上的高级职位的招聘认识。


第一点,企业通过面试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我的理解是,通过面谈判断候选人的价值观是否和公司的价值观相符;个人利益诉求(薪酬待遇等)与公司所能提供的相匹配;面对一些状况,候选人的应对是否得法(可能是一些场景模拟)。

对于HR和部门负责人来说,这些情况一次面试就可以了解。


第二点,企业的招聘成本是如何计算的?

一般来说,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由HR和部门负责人组成,但是计算招聘成本的时候,似乎只考虑了HR的工时,在招聘网站投放招聘需求甚至是请猎头的成本,而部门负责人的机会成本却没有加进来。


无论在哪个行业,部门负责人的时间都要比普通职员的更宝贵。而如果是一些初创公司的话,可能成本更高。像上面提到的那家德企,每次都有HR和部门负责人(第三次据说是和德国老外视频面试的)一起面试,这些个部门负责人进到公司里的主要工作是要为公司创造利润,假设一个部门负责人年薪50万,一年有大约20-30个工作日是在招聘,为了方便计算,假设招聘时间为一个月,那么招聘的成本就要加上部门负责人的50*1/12=4.17万。

当然如果计算损失的利润,也就是机会成本的话,这个数字就更高了。

减少面试轮数,既能节约公司的人力资源和成本,也是对应聘者的尊重,像前面提到的那家德企,每个月让应聘者大老远跑一趟,还不确定能不能拿到Offer,应聘者的时间也是成本呀。

多轮面试往往出现在快速发展的企业里,企业的快速发展往往会掩盖很多问题,让大家觉得可以靠持续地发展解决现有的问题(不要联想到政治),只要企业还在发展,那现有的战略和方法、流程什么的就是对的。

这套流程是不是在企业创立之初就确立的?恐怕不是。

一家企业刚起步,有什么资源来吸引人才呢?很多不都是画大饼求着人来吗?


第三点,把人招进来了之后,如何评估招聘的效果?

为了达到量化的效果会有KPI指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比如留存率,绩效表现等等。而这些最能评估所招聘的人员是否符合公司的指标,没有一个是在面试中能体现的,一个人面试的表现不等于工作表现。这也是我所不认可那家德企的原因。


第四点,企业如何总结面试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形成一个“错题本”,以提升招聘效率?

这涉及到HR专业了,我不是HR,对于这部分优化我不清楚,只大概谈谈。


比如,可以通过对于留下来并且绩效考核优秀的人员的分析,总结这些优秀人员是通过什么渠道招聘进来的,面试的时候有哪些表现,有哪些特点一以贯之,这些优秀的人才有哪些共性。


而教训的话,也可通过分析哪些考核不合格,或者不稳定的人是怎么招进来的,回顾面试过程有哪些细节是没有注意到的,或者虽然看出来但是却没有留心的。


还有就是,如果某个优秀人才拿到OFFER之后,最终拒绝了,原因是什么?是否还能建立联系?甚至通过这个人招到其他的人才?


最后,说点反鸡汤的,像谷歌,苹果等公司会为了招一个优秀人才反复筛选,一是因为企业就是世界上最顶级的,有这个资本;二是,即使牺牲了这么多的成本,即便错过了一些人才,依然不耽误企业的盈利,说到底这些优秀人才更像是锦上添花。

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也请多批评指正。

查看全部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