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有多喜欢这本书呢?买了冰心和李家真两个人的译本每次看都会认真的思考,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陆陆续续也写了不少字。QQ签名出自《先知》,有段时间也总是向小伙伴们提起这本书。
今天要分享的是纪伯伦《先知·子女》。我读的是李家真的版本。
你的子女,并不是你的子女。
他们降诞于生命对自身的渴求。
他们由你而来,却不是自你而生。
他们与你相伴,却并非属你所有。
你尽可给他们爱,却不可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思想。
你尽可用屋宇屁护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屁护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栖居在未来的屋子,那是你做梦也无法造访的地方。
你尽可以模仿他们,却万万不可尝试,将他们变得与你一样。
因为生命从不倒退,也不在昨日延宕。
你是弓,子女是鲜活的箭,由你的弓弦施放。
神圣的弓手,看准无尽道路上的鹄的,凭他的伟力将你引满,好让他的箭飞得迅疾,飞得辽远。
欣然领受弓手的弯拗吧;
因为他钟爱稳当的弓,一如钟爱疾飞的箭。
与其说,是论子女的,还不如说是给家长的一封信,因为诗中提醒家长注意的地方,往往在现在的生活中,很多家长也还是没有做好。
1.“为你好”型父母
爱的行空太低,就变成了牢笼。
这种类型的父母,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话就是“xxxx,我是为你好”“要不是为你好,你以为我会操这么多的心吗?”“我是你妈,要不是为你好,我才不会管”借着为你好的方式,来掌控孩子的思想和生活。孩子不想学这个,我是为你好,你必须学;天冷了,你要穿多少件衣服,我是为你好;当老师,公务员好,你也去考一个吧,我是为你好;早点生孩子吧,趁着还年轻,我是为你好……
这样的场景,生活中真的常常遇见吧。有时候,为你好成了一个魔咒。明明是为子女好,怎么就成了好心办坏事了呢?明明子女只想自己野蛮生长,总有自己的一点想法,怎么就成了不听话的孩子呢?有时候,甚至会变成“道德绑架”,我是为你好,你却不听话,真是一点都不孝顺,太自私了。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一句话――爱的行空太低,就变成了牢笼。我很赞同这句话,有时候,爱的行空太低了,反而成了束缚孩子的牢笼。
2.“强加思想”型父母
母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这一类型的父母,和上一类型的父母有重叠的地方。之所以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我觉得这一类型的父母,最为危险。
强加思想也是可以分类的。
例如上面的为你好,算是一类。
强烈的掌控欲也是强加思想的一种。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生命是自己赋予的,可以说是自己一手创造了孩子,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自然想要在孩子的生命里,占有100%的话语权。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给孩子规划好了一天路线,只准按照路线走,偏离了会绕回来。不能接受,在孩子的生命里不是第一重要的角色。有时候甚至会“倚老卖老”,觉得自己的经验,阅历丰富,随便给孩子指一条路都会比孩子自己选择的强。可是成长永远一个人的事情,成长路上的荆棘与美丽,只有自己去体验了,才会知道。
无法实现的明天也是强加思想的一种。会有这种思想,是因为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重生。自己没有考上好的大学,想要孩子满足自己的愿望,所以狠抓孩子的学习。虽然遗憾是一种美丽,但是没有实现的遗憾总是让人心痒痒的。孩子就成为了一些父母弥补遗憾的载体。这时候,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是父母眼中的“另一个自己”。
为什么说是最危险的呢?
因为这种时候,很多父母都是在回避现实。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孩子的生命中不会是那个100%,不愿意承认过去的美丽只属于过去,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历史。
3.“不懂角色转变”型父母
是时候,该慢慢来的退出了。
最典型的就是“婆媳大战”强儿子一幕。仔细想来就是母亲不能适应角色的的转变,明明小时候,孩子是如此的依赖她,长大了孩子还是她生命最重要的人,而自己却不再是他唯一依赖的人了。这种心里的落差让人很难受。于是不愿退出孩子的生活,强行的寻找存在感,最后孩子成了夹心饼干。
小时候,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长大后,孩子成为了另一个小家中最重要的人。这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孩子慢慢远离父母的过程。
心目中,最欣赏的父母,是陪伴你,守护你,引导你,在孩子长大的时候,慢慢退出他们的生活,任何时候,孩子都不能占据生活的100%。可以付出,可以保留,但一定要能在角色转变后,过好自己的生活。
很多这样的父母
我妈说:“就算是你们到了80岁了,我还活着的话,我一样要管”。我们呵呵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