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苏珊·福沃特
近年来,讨论“原生家庭”的文章和书籍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并非要我们埋怨自己的父母,而是让我们正视曾经存在的问题,帮助我们如何消除父母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坦然接受过去的自己,和过去和解,将隐藏多年的自我得到释放。
何为“妈宝男”?
汤唯的初恋男友,一直没有火起来的朱雨辰,没想到在综艺节目里因他的妈妈大火了一把,因为他就是典型的“妈宝男”。他的妈妈每天凌晨4点起来给他熬梨汁,坚持了十多年,朱雨辰不管在哪个地方拍戏她都全程跟着,寸步不离......
8年前,朱妈妈说过:“我下决心,我要改”。8年后,她依旧没有改变,还非常自豪地说:“我没有自我,我就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来自原生家庭的隔阂,让朱雨辰始终没有办法摆脱妈妈的控制,也无人能懂他的孤独,已是不惑之年的他,依旧是个“妈宝”。
对于掌控欲极强的妈妈,建议保持适当距离,婚后尽量不要同住,因为改变自己比改变他人容易。妈妈做不到有‘界限感’,那就帮她划出一定的界限,在恰当的距离和界限中尽孝。不伤及自己的妻子。每个做妈妈的都不容易都很伟大,就像妈宝男经常说的‘我妈很不容易!’可是你妈的那些不容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你爸造成的;而你的另一半现在的不容易,是由你造成的呀!
何为操控型父母?
很多父母喜欢说
“小孩子懂什么,我是为你好”。
“等你长大以后,就会感谢我了。”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很多父母嘴上喊着随你喜欢,实际上在行动上却用亲情来捆绑:是我给你的生命,我给你饭吃,所以你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我,好让我有面子。
纪伯伦有段经典的话:“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所以当孩子长大成人,父母应该要学会放手,像龙应台说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何为言语凌辱型父母?
语言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藏着巨大的能量,看书的时候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实验,实验结果震惊了世界,因为它杀死了一盆花。
这个奇特的实验《人类言语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实验地点在阿联酋的宜家。他们在店里挑了两株长得差不多的植物盆栽。将植物盆栽套上透明罩子,放在GEMS校园里每天给他们施一样的肥,水,光照时间也一样。他们提前找了很多学生录好音,然后把音频在植物“耳边”循环播放。两棵一样的植物,却每天听着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
一边是“被霸凌”,被语言暴力的侮辱,“...你就是个废物,你一无是处!”“你长得一点都不绿!”“你看起来像快烂了一样”“你一点都不招人喜欢,要你有什么用!”
一边是“被褒奖”,是暖心的赞美和夸奖:“我喜欢你做自己的样子”“一见你我就特开心”“你真的很美!”“这个世界因你而改变”“你好棒啊!”
这个实验持续进行了30天。那盆被屈辱对待了30天的植物活生生被骂“枯”了;而那株每天夸奖的,则长得好好的、绿油油的。有时候,击垮一个人,只需要一句话。而如果伤人的话,是从至亲口中说出来的,那伤害很可能是毁灭性的。
国内名为《语言暴力能造成多大的伤害》的教育短片,也看得让人心惊。
6名在看守所的少年犯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我爸妈在我12岁时离婚了,我妈每天骂我,经常让我去死。我爸妈天天说我没用,说我是个废物。从来都没夸过我,骂我最多的就是猪脑子,猪脑子,猪脑子。他们总是说我就知道吃、丢人、是人都比我强;他们总是对我说:“你怎么不去死!”说完这些,他忍不住地抹眼泪。
他憎恨父母带给自己的那种愤怒和羞耻。然后从憎恨父母变为憎恨这个社会。因为无法报复父母,他就把这些语言变成了犯罪的武器:枪,斧子,水果刀……最后抽刀捅向更弱者。
很多夫妻以为打孩子才会伤害孩子,却不知道语言上的伤害,同样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而且夫妻间的负面情绪化成言语,用来互相攻击,长此以往也会化传导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和受害者。
创伤心理学的研究显示:言语上的虐待无异于灵魂的谋杀。不断地批评、辱骂、轻视、不合理的期待等等,会像身体伤害和性伤害一样,给人带去创伤和羞耻感。这种情感上的无形伤害,甚至远比其他形式的伤害更为持久、深远。对于那些控制不好自己情绪的父母,请处理好了自己的情绪再开口。哪怕忍不住说了气话,也要尽早向孩子道歉。
没有伞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
演绎《三块广告牌》的弗朗西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她在出生时就成了弃婴。在一岁半时被好心的牧师夫妻收养,她曾说:“我是弃婴,我是白人垃圾。”
但她也这么说过:“我离开家的那一刻,就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地方,找到自我,正如我们很多人在年轻时做的那样。”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撇开原生家庭,我们真的有得选。就像弗朗西斯一般,生活给了她一手烂牌,她仍能逆风翻盘,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每个人生来都有三个自我:
第一个,是父母基因决定的自我;
第二个,是环境文化影响下的自我;
第三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定位的自我。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是有的,只是不幸家庭出身的孩子,没有机会窥其全貌而已。
有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如果放不下过去,就看不到当下与未来。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就已经足够感激终生了。我们这一生,懂得接纳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就学会了创造自己的再生家庭。
那些原生家庭亏欠于你的钱,你要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补偿给自己;
那些原生家庭亏欠于你的爱,你要在往后的时光里,一点点温暖自己。
有起跑的比赛都是短跑,可人生是场马拉松。而没有任何一场马拉松,是由起跑好坏决定的。东野圭吾的《时生》里,也有这样一句话:“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
父母与子女间的争论,本就是一场博弈。作为子女,我们尽量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间找到一种平衡。
当我们在情感受到威胁或攻击的时候,往往有着强烈的反应。而与父母的关系中,这种反应最为强烈。所以当下次争吵发生时,可以试着用“让我想想”“很抱歉让你伤心失望了”“你有权坚持你的意见”等非辩护性语言有节制而温和的方式,明确、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进行交流,尽可能避免用过激情绪,如“我没有”“不管我做什么,你们都不会满足”这样的激烈回应。
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是说要与父母彻底断绝联系,而是说你既是家庭成员,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能做自己,父母也无需改变他们原本的样子。
与自己和解
民国才女林徽因。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6岁游学欧洲,24岁与梁思成结婚,婚后共同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表面上看林徽因家世好、嫁得好、事业好是人生大赢家,实际上只是为了不想再经历原生家庭的痛苦而做的努力。
她曾说过,“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地狱,这搞得我筋疲力尽并深受伤害,到我临上床时真恨不得去死或从来没有出生在这么个家庭过。”
我们的人生有两种:“表”与“里”。所谓“表”,就是我们正在过着的人生;所谓“里”,就是我们想过,但未能过的人生。是不断地自欺欺人,隔离自己内心的真实,还是像林徽因一样,不自怨自艾用实际行动改变自己,把未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如果失败,先找自己的原因,不要让原生家庭来背这个锅;如果不快乐,就去交朋友,或者阅相关心理书籍,努力改善自己。
来路不由己,但前路可期,愿你放过自己,向幸福前行。因为能负责你人生的,只有你自己。
没有投资机会了,给你点赞
谢谢子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