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慢慢来!
周末带孩子去上课外班,每次都是在我的催促下,慢吞吞地穿鞋子、衣服,催促没效果的时候我就直接上手帮忙了,而每次基本都是踩着点进到教室。
描写数字时,写几个停下来,换支铅笔,或者把玩着手里的铅笔芯,搞不懂他在思考什么,而我又忍不住催着:快点写呀,你看又停下来了,什么时候才能写完呢?
该睡觉了,孩子还在痴痴地玩着自己的小车,又或者是翻看着百看不厌的睡前小故事,时间越来越晚,我又焦急地催上了,赶紧睡觉吧,再不睡明天又起不来了。
……
生活中催促的时候太多了,“你快点吧”都快成了我的口头语。有一天,孩子看托马斯的动画片,里面有高登说的一句话“你快点吧”,他觉得很好笑,就学来跟我说“你快点吧”,事后,我反思自己,应该是我说“你快点吧”太多了,孩子的脑海里已印上了这句话。
上面的例子里,我的表现总体还算温和的,实际中有那么几次,我实在是赶时间有点着急了,就说话有些冲,孩子有几次都被我说哭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家的娃磨磨蹭蹭,家长担心孩子养成这种磨蹭的毛病,以后都是个行动力不强的人。
对比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好像没有记得父母这么催促过,原因是小时候父母忙,孩子都是放养的,也没有那么早地上学,更别说上各种兴趣班,周围的孩子里自己学习算好的,哪里还用比较,保持这种状态就可以了。就是这样,自己还算悠哉地上完了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才知道要竞争,要比别人学的多学得快。但这样真的挺好,自己能主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了。
跟现在的孩子比一下,感觉自己真太幸福了!今天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是想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也提醒一下跟我类似的家长,到底是因为自己要求太快还是孩子太慢呢?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让自己经常催促孩子呢?而这种催促有效吗、对孩子真的好吗?
一、不是孩子慢,是家长要求快
我家孩子现在还小,我对他的催促还比较初级,只是速度的要求。等到上学的年纪,我是不是该催着学这学那了。在北京,很早以前同事里就流传着西城的孩子拼爹、海淀的孩子拼娃,于是,买了海淀房子的有些家长似乎从落完户口的那一刻就上紧了发条,既然是拼娃,那就从小就要拼,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唐诗宋词、数学、左右脑潜能开发…。我的朋友圈里一位海淀家长,曾记录了自己给娃报的各种班以及一年来的报班花费,带着孩子参加围棋比赛,从没有名次到挤进前几名的兴奋,看的我都紧张。如果孩子是这块料还好,如果拔苗助长,孩子有了抵触情绪,家长和孩子之间拉锯,容易造成恶性循环的局面就不好了。
家长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过早的开发大脑、参与竞争,孩子是不是少了很多应有的童年乐趣。
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记得一位专家讲到: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五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现在的孩子,很小就能认识几千字,而家长也引以为豪。而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我有位朋友是幼儿园老师,她曾跟我说教过的一个女娃,刚开始教1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就是不会,怎么都不行,但是过了半年再教的时候,孩子居然不费力的学会了。因此,她跟我说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她现在不会的不代表以后不会,要等一等孩子。再说每个孩子的发育快慢不一样。
三、家长的焦虑是主因
在第一条里也提到了,家长求快,才觉得孩子慢,而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我认为是焦虑。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以前大多是一个孩子,即使现在孩子多了,我们依然焦虑,担心给孩子不能提供最好的教育、担心孩子不如其他小朋友、担心花了那么多钱上兴趣班而没有效果……总之各种担心,担心多了就化成了焦虑。有的专家曾形容现在的一些家长近乎疯狂,疯狂地打听哪个教育机构更好、如何快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为了孩子抛家舍业成了当代的孟母三迁,这些都是焦虑在主导着家长的一切行为。
四、别让催促变摧残
如今的兴趣班俨然成为了家长的“信仰”。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曾参加小学奥数,那时候在农村第一次接触奥数,没有老师教,来个通知直接就去考了,考的不好,但我从此知道了有个特长以后考学会加分的。如今,孩子们从小在家长的带动下参加兴趣班的学习,殊不知,所谓的兴趣班可能并不是孩子真正的兴趣。有位钢琴十级的学生说这辈子都不想碰钢琴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专家和社会的重视,因为,太多的例子显示,因为学的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因此,别让催促变摧残。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要给予孩子起码的尊重,尊重他的成长规律,尊重他们自己主宰自己的成长。我们辛苦把他/她带到这个世界,首先希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有机会看一看龙应台的书《孩子,你慢慢来》。借用一句话“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