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孩子健康心理,今天学到三个好方法——读《天生非此》有感
中国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简单来说,父母品德好、专业成就高,那孩子未来也会像父母一样,拥有比较好的人生,不少还从事跟父母一样的专业工作;但如果父母平庸甚至有品行不端,那么孩子也可能重蹈覆辙。
很多人将这个归因为基因,前者的基因好,所以父母和孩子都出色,后者的基因不好,所以父母和孩子都出问题。
但英国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并不认同这点。在《天生非此》中,他提出孩子之所以在情绪、职业、爱好方面跟父母趋同,根本原因不在基因,而在养育方式。很多成年人会以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养育孩子,最终导致孩子的行为模式跟自己一样,而孩子再以这种方式养育自己的后代,形成了代代相传的问题家族。对于希望提升后代质素的家长,要以成年人的眼光去审视父母和自己童年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在问题领域以更好的方式教养自己的孩子,将问题在自己这代终结,让孩子和他的后代进入更优的养育循环中。
奥利弗·詹姆斯是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此外他还拥有作家、记者、电视主持人等身份,因而被《泰晤士报》亲切地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的这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他继《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这个只有赢家和输家的现代文化背景下》、《沙发上的不列颠》后有一本讲述儿童心理教育的书籍。《卫报》、《泰晤士报》、BBC、《电讯报》等多家媒体都赞誉这本书观点新颖、立意深刻。
在《天生非此》这本书里,奥利弗·詹姆斯详细分析了波尔加家族、泰格伍兹等名人的成长,并提出不少非常有实操性的建议,给希望改善孩子问题行为的家长们。
第一,寻找自己家族的代际模式
认真思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发现其中有哪些地方不妥哪些地方好,然后写下自己和父亲、母亲各五项积极心理特征、五项消极心理特征。
接着,思考这是特征由什么造成的,确认先人遗留下来的积极面的根源。然后以成年人,而不是一个父母的眼光来看待先人与孩子的相处的模式,跳出先人以往跟自己相处的模式来对待孩子。
例如,小时候,你考试考的不好,父母会打你一顿,让你下次认真点,但你当时很委屈,因为上课确实没有听懂老师说的内容。
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当时可能父母生活压力较大,又要工作又要忙家务,所以无暇跟你交流更深层次的东西。
那么当你面对自己的孩子考试成绩不佳的问题时,一定要跳出父母对自己有问题就打一顿的模式。以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孩子考试不好,重要的是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跟孩子沟通,为什么考的不好?没听懂?还是虽然懂了,但是不仔细?还是考试时间不足......
然后针对孩子说的原因,帮助他寻求解决方案,辅导他,陪伴他练习。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孩子也不会害怕考得不好被打而对考试有不良情绪,甚至对这门学科有抵触情绪。
第二,如何改善孩子的情绪管理。
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中认为,这项改善工作可以追溯到怀孕期间。孕期的最后三个月,母亲需要有意识地避免压力。这并不是说母亲就不要去工作,而是根据母亲自身如何看待母亲这个身份而定,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种母亲认为婴儿需要学会适应自己以及家庭,产前还在工作的话,她们的状态可能最为轻松。
而另一种母亲,认为孩子需求高于一切,她们可能同胎儿产生强烈的感情联系,她们的状态很大可能是彻底放弃工作。
还有一种,就是上述两种母亲的结合,既对婴儿的需求十分了解并做相应改变,但也不忽略自身需求,她们最可能的是根据经济状况决定是在家坐全职主妇还是上班。
婴儿出生后,很多人会迫不及待地让他们参加社交,以锻炼和别人相处的能力。但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里认为,3岁以前,婴儿最需要的其实是成年人对他们需求的回应,他们这个阶段不需要和其他孩子交朋友。
如果你的孩子更大,希望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重建他们的安全感,《天生非此》提供了一个名为“爱的炸弹”的方式。
“爱的炸弹”就是“父母啥都干时间”,意思是在一整天内,父母要做所有孩子想让他们做的事。爱的炸弹技巧会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情绪空间,这种空间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规则也是全新的。首先,要向孩子说明,你们很快就要共度一段很开心的时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孩子可以决定自己想干什么事,以及什么时间干。关键孩子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在这段时间内,父母要一致十分尽力,给孩子一种感觉,“不论我想要什么,都能得到”。这种独特的掌控感和满足感,会让孩子重新感受到自己被父母的关爱所围绕。
“爱的炸弹”有助于孩子在之后的时间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绪,减少狂躁、暴怒。
使用这个办法的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当然孩子中途可能出现情绪反复,这是他们在确认父母是否真的爱自己,哪怕是这个糟糕的自己。
第三,日常在和孩子相处时,注意使用“我很好,你也很好”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有个段子说,为什么小学生父母对孩子作业管教的最厉害呢?因为到了中学父母就不懂了!
这个内容很幽默地阐述了,父母在对待孩子时常见的一种方式,“我很好,你不好”。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孩子有问题,而父母自己的认知都正确。
比如,孩子必须的餐桌上吃饭么?人类使用餐桌吃饭的日子,远远晚于人类能用火烧烤吃到熟食的年月。使用餐桌吃饭本身,不过是最近几千年的事情。有什么理由一定判断孩子不在餐桌吃饭就不对呢?
再跟孩子相处时,我们最好使用“我很好,你也很好”的方式,充分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对错,不强行将自己习以为常的事物强加给孩子。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给予他的教育方式如何,决定了这张纸上最后呈现的画面。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如果你意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急需改善,那么《天生非此》都是一本非常好的实操类书籍,帮助你和孩子做更好的自己。
很少有人能达到并一直保持真正的情绪健康,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最求常规成就的同时也很好得平衡情绪健康。但一定要意识到,我们做这些,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取悦他人,这点其实是情绪健康最基本的要求。
很好的分享
点赞+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