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赶上了上涨,却偏偏拿不住?牛市里赚钱的永远是少数
本文转载自【基金豆】公众号,作者:豆妹。
导语:为什么股市上涨时投资者总是“拿不住”?前景理论认为,大家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是根据参照点决定的。飘忽不定的参照点,使得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感受飘忽不定,并且大家往往会以最痛苦的参照点来进行比较,让自己变得焦虑不安,患得患失,导致投资过程苦多乐少。
今年A股涨的给力,但有两类人很不开心,一是踏空的人,二是涨一点就卖的人。
投资者“拿不住”是经典老毛病了,不然也不会每次牛市指数都翻倍,大部分人却赚不到大钱...
为什么我们总是“拿不住”?因为「参照点」在作怪。
看个栗子,小豆要买一床被子,现在碰到商场在打折:
超大码豪华双人被1000元,
豪华双人被600元,
普通双人被400元,
现在所有尺码都打折只卖300元,限时一周。
小明当然是买了一床超大码豪华双人被,虽然很值,但和她的床一点都不搭。
因为1000元原价是小豆的参照点,打折才300块让她觉得很便宜很实惠,所以就买了回家,尽管这个东西并不是那么需要。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
为什么大部分人常做这样的非理性决策?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解释,决策依赖于参照点。这个理论由行为金融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共同提出,并且因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卡尼曼还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A、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7万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为9万元的情况下,你一年有8万元进账。
虽然8万>7万,但结果大部分人选择了A。
前景理论认为,大家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是根据参照点决定的。效用并不取决与财富值带来的感受,而取决于跟谁比,跟谁比就是参照点的位置。参考点不同,效用也不同。
怪不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而在投资中,参照点的“伤害”更大。
投资者总是会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价、最高价、最低价等等作对比,也就是“往回看”与历史对比,来做决策。而理性的人是“往前看”,看未来。
比如开始时1元买了某只基金,那么1元就成了基民的参照点,当净值超过1元,就意味着赚钱,每天都会很开心。但投资者的参照点是在不断漂移的,当基金屡创新高后,比如达到了1.5元,这时新高1.5元即赚50%,就成了新的参照点。接下来若基金未能再创出新高,或者开始下跌,心理就开始不舒服了。
假如净值跌到了1.3元,虽然还明明赚了30%,但却会有“赔钱”的痛苦。因为曾经赚了50%,参照点早已变成了1.5元,从1.5跌到1.3,亏损13%当然很痛苦了,这就是所谓的“赚的少就是亏损”的心理作用。
同样,如果买入后就下跌,参照点就会漂移到最低价,这时就会影响大家做出“回本就走”的不理性决策。
这一特征在小目标1802期持有者的投资心态变化上也很明显:
在刚发车买入时,豆友们的参照点是成本价,内心希望满满;
但随后不久遇到了去年的大跌,1802期最大跌幅达到-20%,此时豆友们的参照点变成了-20%,很多人心灰意冷,在群里喊话“只求回本”;
今年以来市场触底反弹,1802期迅速上涨扭亏为盈,此时有很小一部分豆友回本就跑了。而大部分人重燃希望选择坚持,此时大家的参照点又变成了今年来的最高收益3.43%。
这几天市场不断震荡,1802期也不断在负收益与正收益之间来回震荡,坚持这么久好不容易刚赚了钱又跌回去,部分豆友焦虑万分,决定不等达标赚一点就赎回...
飘忽不定的参照点,使得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感受飘忽不定,并且大家往往会以最痛苦的参照点来进行比较,让自己变得焦虑不安,患得患失,导致投资过程苦多乐少。而这种苦乐感知会使情绪懵逼双眼,最终导致“回本就行”、“一涨就跑”、“频繁交易”等等非理性决策。
在实际投资中,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式的投资比比皆是,所以大家要警惕参照点的影响。不要往回看,而是理性的“往前看”。
从未来看,3000点A股很贵吗?
作者:豆妹
来源:「基金豆」公众号
著作权归基金豆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基金豆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若水闲云若水闲云学习了,赞!
-
159****1751MGE1159****1751MGE1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