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桐读书/049】《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几年也算看了不少的育儿文章和书籍了,什么情感需求啊,敏感期啊,沟通技巧啊,游戏力啊等等各种各样的育儿理念,现在大部分的时候看到题目,大概就知道文章要讲什么,那种让人眼前一亮、醍醐灌顶般的观点和想法已经很少看到了。
但是还要一直看下去,因为有些道理,虽然懂了,但是很难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真遇到这样的事的时候,第一反应还是内心深处最原始、甚至是最错误的做法。就好像那句话说的,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所以看一遍就是重新把这个自己认可的观点再在心上刻一遍,希望有一天,正确的做法能变成自己的条件反射。
最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提到她刚刚做母亲的第一年,遇到过邻居家的保姆,是大学生兼职打工。她对邻居孩子的沟通真的让人“如沐春风”,简直就是所有育儿书的范本。作者当时就问过她,你怎么做到的。她说,我妈妈小时候就是这么对我的,就是自然而然的。
“这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却对我影响深远,这让我觉得自己学习做母亲,学习这些沟通技巧都是有“使命感”的。正是因为我从小不曾被温柔对待,所以我现在需要努力学习育儿。
愿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为之,等到孩子们长大后,都能变成毫不费力的润物细无声。”
这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它提醒了我,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虽然现在很难,要不停的学习新知识,对抗自己身上本性一般难以改变的错误思维,但是等到孩子长大了,这些就会变成他们身上最自然而然的反应,这样想想就觉得现在也没那么难了。
育儿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的过程,一开始什么也不懂,疯狂的学习各种育儿技巧和理念,到最后俨然变成了一个育儿大师,过往的一切陋习全部摒弃掉,猪队友靠不住,婆婆太落伍,孩子的未来由我来掌控。
宝宝今天不想自己穿衣服,非要奶奶帮忙? 这时候妈妈的脑子里闪现了一万种育儿知识,第一,要好好倾听孩子讲话,不能武断的拒绝,要“看见”孩子的情感需求;第二,不能发脾气,教育的本质是让他进步,获得成长,发脾气只是家长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有害无益;第三,宝宝不想穿衣服只是一个外在体现,他内在到底要表达什么,技能的退步是不是因为我最近没有好好关注他,他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了?第四,帮他?会不会溺爱他,致使他缺乏锻炼,运动能力跟不上,现在运动能力可是很重要的。不帮他?孩子会不会受到伤害,变成一生都无法愈合的创伤?我该怎么引导他自己穿衣服呢?物质奖励?上次看的和孩子的沟通技巧第二条是怎么说的来着?
虽然有点夸张啊,但是我想妈妈们应该都能从中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这是育儿知识变厚的一个体现,各种育儿技巧信手拈来,虽然应用上有一点困难,但是没事和小区里的妈妈聊几句还是很够用的。
看到后来就是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当然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到了这个境界,你不需要再去收藏如果孩子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打了我该怎么办这种具体例子的文章,你知道,现实中的情况非常复杂,不是所有的事例都能在育儿书里得到准确精确的答案,是告诉孩子打回去,还是去找老师聊一聊。武侠里有句话叫“无招胜有招”,所有的高手的武功练到一定境界,都不再拘泥于一招一式的束缚,而是随机应变,见招拆招,这是找到武功的精髓了,什么武功秘籍都不用了。
育儿也一样,透过纷繁复杂的各种技巧背后,你会发现,秘籍就一句话:爱孩子,然后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习育儿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养育孩子的教科书,孩子的任何行为我们从此都有标准答案去解答,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童年不幸的就去治愈童年,心理不健全的就去看心理学书籍、听心理学讲座,去努力疗伤,那些过往虽然可以影响我们的未来,但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不能将我杀死的,必然使我强大。
所以,我们要学习育儿技巧,但不能完全依赖育儿技巧。即使在孩子会穿衣服,但又跟你撒娇让你帮忙的时候,你的做法没有那么正确,也没关系,因为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说过: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了什么更重要。你对孩子的爱,孩子会感受到,你的努力,开朗,坚强,善良,也许你没说,但孩子都看在眼里,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他照着你的样子长成了你最希望他长成的样子。
这是《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也包括最近偶然间看到的几篇育儿文章里面的观点,给我最大的感受。其实这本书,更适合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看,里面提到的基本都是青春期孩子的一些行为和家长们容易误入的歧途。还是那句话,重要的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