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带给人的感觉如此重要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玛雅·安吉罗说:人们会忘记你说的话,人们会忘记你做的事,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给他们带来的感觉。
诚然,人际互动中,言语交流给彼此带来的感觉很重要。无论是工作场合的工作沟通和汇报,还是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管理。
先举一个工作场合的例子吧。乔布斯想让工程师加快开机速度,但对方说现在已经是极限了。两种沟通方式放在这儿,大家感受一下:A:加把劲,你们必须做到,你们也一定能做到!B:如果开机时间能缩短10s,我们能卖出500万台电脑,那一年省下来时间就是10个人的生命,为了10条人命,大伙儿再加把劲!显然,后者的表达更生动,让人感觉到自身工作的价值,进而更能产生突破极限的动力。
再举一个家庭教育中的例子。孩子因疫情放长假在家,上网课不自觉、写作业拖拉几乎要逼疯家长。接下来父母怎么做会比较有效呢?A:连连催促,时刻监督,反复命令孩子“上网课不要玩游戏”“快点写作业”;B:平和地询问孩子上网课的感受,了解其学习不在状态的原因,结合自身学习或工作中类似状态的经历与孩子达成理解和共情,由此搞好亲子关系;之后再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探讨解决方案、约定规则。前者以自我为中心,监管和催促很可能没用,因为那让孩子的感觉很不好。后者则首先关注孩子的感受,之后才是行动,孩子感觉到了被理解,在之后的行动中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阻力了。
感觉如此重要,所以,如果你想打动别人,先想想你的表达可能给人带来的感觉。不要总是试图命令或说服,而要学会生动地展示,最好引人共鸣,进而产生交流下去的意愿。否则,很可能产生“就算你说的很对,我就是不听”的效果。
100!
50
赏,上网课不自觉、写作业拖拉几乎要逼疯家长。接下来父母怎么做会比较有效呢?
A:连连催促,时刻监督,反复命令孩子“上网课不要玩游戏”“快点写作业”;
B:平和地询问孩子上网课的感受,了解其学习不在状态的原因,结合自身学习或工作中类似状态的经历与孩子达成理解和共情,由此搞好亲子关系;之后再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探讨解决方案、约定规则。前者以自我为中心,监管和催促很可能没用,因为那让孩子的感觉很不好。后者则首先关注孩子的感受,之后才是行动,孩子感觉到了被理解,在之后的行动中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阻力了。
我采用的是A,现在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