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花呗的广告一阵恶寒
坦白说,花呗的广告,制作的挺高大上的。
从取景,氛围,故事,细节什么的,都甚至有电影的质感。
当然,广告语也是精炼,直达人心。
生活不能缺少仪式感
房子是租的,生活不是
拒绝生活两点一线,希望看世界
等等,除了玩不溜智能机的老年人,中青全部一网打尽,全部收罗进来。
总有一款,打动你心。
是的,有打动我,打动的我一阵恶心!
资本家,真的是唯利是图。为了自己的利益,这种价值观都要堂而皇之的宣扬出来。
说句难听的,其心可诛!!!
那些不懂的年轻人,没有受过理财教育的年轻人,真的是被人卖了还要替人数钱。
知道花呗是什么吗?知道分期要多少手续费及利息吗?知道花了钱要还吗?
本来近年来,年轻人群消费主义就很是盛行,不是个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这种大企业,默默发财就可以了,还要添油加醋,极力渲染。搞的跟国家监管叫板,好了,这次蚂蚁给你按住在上市前夜,求锤得锤!!!
我算是中年人,年轻的时候,就听过一个故事,什么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住了一辈子,房贷还完了;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到老了,攒够钱买房了。
是,房贷,这种能立刻改善家庭生活,甚至能够成为固定资产的贷款,我觉得也是好事。
但是,消费贷,就要慎重又慎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人爱储蓄,甚至高储蓄率开始被抨击。老套,守旧,小气,不敢消费,不懂享受生活,不知道理财,钱生钱。仿佛有钱在手就是错。
可是只见人前享福,没见人后挨打,任何事都是有两面性的呀。
为什么国人爱储蓄?大家难道心里没点B数吗?
房价多少钱?孩子教育,上学,多少钱?现在寿命这么长,养老要多少钱?医疗要多少钱?
房子,教育,医疗,说是新三座大山,一点也不为过。
这种年轻人根本没经历过的大事,经一次就长记性了。碰到哪个事,都得家庭大伤元气。手上没点积蓄能过去?
今年疫情,大家都觉得是件坏事,很倒霉。
确实,那么多消失的生命,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劫难。
同样,坏事的另一面也有好处。
如果国人不是爱储蓄,手上有钱花,我们能这么顺利,不出乱子的渡过疫情?
什么叫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整个国家都用行动诠释了这一句话。
靠借债过日子,能踏实?
靠借债提前消费,生活就香?
只讲今天,不讲明天,能真的幸福?
其实国人也不是不懂消费,只是以前我们穷日子过怕了。如果生活没有太大的压力,我相信每个人都愿意消费。
量入为出,合理消费,财务健康,这是幸福生活的基石。不然年轻人受不了引诱,连续几次还不上贷款,走歪路的机率就大大的增加。很可能毁掉一个原本不错的人。
PS:我们打车,娃在车上看到贷款的小广告,读了一遍。我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他不懂。我说,看到贷款这两个字,几乎就是骗人的。你借一根棒棒糖,要还两根棒棒糖,一根是利息。你以后要钱,可以找爸爸妈妈要,我们不收你利息。他说好的。
我妈爱看《金牌调解》,有不少成年后亲子关系紧张的,或者夫妻关系紧张的,都有网贷的影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二三十万左右的欠债。然后利滚利,滚个没完没了。真的是掏空家底一次性还上,才能清静。
主要还是风险太大。披着科技的外表,实际上还是金融
是渠道没错,但是不方便大肆宣扬。而且还怼我国的监管制度,说什么就要用信用,不用抵押,开玩笑,那么多爆雷是爆着玩的吗?他空手套白狼,钱赚的不亦乐乎,到时真有社会问题,他承担吗?
这俩是一样的。工具是没有错,我的意思是不应该鼓励和宣扬借贷消费
正确使用没有问题。就等于是信用卡。但是不能鼓励超出能力的借贷消费
消费攀比,这是无底洞
大企业更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觉得姐姐的意思是在这种过度美化各种贷款,花呗的广告下,会让很多人冲动消费,如果自身自律性不强,后果真的很严重,这种诱到式的消费方式,更对很多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次即可造成不可挽回的地步,不是每个人的父母或者家庭都可以去帮助孩子还了这些钱的
广告宣传只给人们展现的是优点,而不是缺点
说的太好了,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不容易,在这样充满诱导的环境中,要想做到量入为出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好多人的负债越滚越大就是从提前拥有压力也不大嘛,慢慢发展到一件、两件、三件N件才猛然发现,工资不够还分期还款了!
我自己以前就是提前消费,透支消费……说实话,并不觉得很好,挣的多,花的多,没结余都是负债(我自己的情况哈)。也是花了几年时间记账,生活中磨砺,总结出来适合自己的方案。我觉得姐姐的话,犹如身边关系好的长辈的叮咛,听得进去,受益的人是自己。仪式感很重要,合理消费支出也没问题,但是又有多少人有这个控制能力?挣一千提前透支200没问题,挣一万透支两万,下个月也要喝西北风的……反正,钱在自己手里,有结余,我感受到的是越来越开心了(虽然还是买买买,但是克制很多了,且不超过承受能力的消费,真好)
姐姐说的对,这种消费主义的洗脑真的太讨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