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理财

登录 注册
#十年前你是怎么理财的?

来自综合理财・14篇帖子・108人参与

发帖
无问西东

回顾近九年的家庭理财进阶之路(长文总结)

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 2021-09-05 15:03 阅读(8682)

碰到长周末又恰好想在人生站在三十的尾巴上做一些家庭理财总结,就分享一份可能比较“特殊”的家庭理财经历。 


人生阶段:双独80后三口之家,娃小学一年级;两边父母均已退休在某二线省会城市老家养老,身体尚可,衣食无忧

所在城市:加州硅谷

职业背景:双职工均在大公司做研发

海外经历:两口子是国内某Top10的本硕同学,毕业后分别在美国和香港继续求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定居成家立业。


1. 家庭背景:年近三十之前无财可理

两口子都是普通家庭出身,都很独立,读完本科就基本没有找家里要过生活费,硕士期间有奖学金再加上在导师公司打工每月挣个大几百块。从大四下学期进实验室到研二攒下的钱基本全用在了GRE/托福考试和申请欧美海外高校博士的申请费上。幸运的是2007年我们都申请到了全奖博士的项目,但不幸的是异国。从小到大没有接触过什么财商教育,读博期间奖学金虽然用不完但由于需要几乎每年跨洋相聚,所以也没攒下什么钱,更别提理财。

 

2. 理财入门摸索阶段 (2012-2014):从零开始 

2012是人生的分水岭,这一年的4月在LG毕业答辩前夕回国举办了婚礼,当时我们都还没工作收入,全部由两边父母操办。有意思的一点是当时婚礼的主持人可能是为了避免新人双方都是无业青年”的尴尬,竟然帮我们直接省去了学历背景介绍,证婚人也是请得当年的系主任兼硕士导师。这大概就是后来传说中时髦的“裸婚”吧。20125LG结束了在美国东海岸某大农村的5年留学生涯,两口子怀揣着留学期间攒下的$9000多美金坐上了飞往加州的飞机,起航开始追逐曾经年少向往已久的美国梦。

用从零开始学理财来形容当年年近三十才步入职场的我们来说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下飞机到加州的第一天LG就凭着毕业证和公司的Offer Letter,去4S零首付五年零利率贷款买了一辆$2.4万美金的日系SUV,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当年我们的起点是负资产,一毕业就成了“负”翁。

毕业工作刚刚开始学习理财的时候也交过不少学费,比如在论坛上看别人推荐的热门基金和凭自我感觉选择特定某个领域,还有只看近期收益基金排行追涨杀跌。记得最惨痛的教训是工作前两年攒下的一笔不小的积蓄本作为买房首付款,2013年押注买了一只表现抢眼的生物科技的基金,却由于一些政策导向性因素,导致在3-4个月内从高点的每股230跌倒160,损失好几万美金。在2014年底基本清仓用来支付购买的人生第一栋房子20%首付款后,让我不得不开始拿出当年搞科研的劲头重新认真学习家庭理财。随后在Amazon上买了排名靠前的几本理财投资畅销书啃完,又开始刷各海外理财论坛,开始让理财慢慢走上正轨。

这一阶段的摸索主要想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家庭当前和未来消费预计是多少?

理财具体分阶段具体目标是什么?

投资的年限和风险承受能力是多少?

如何选择主动或被动投资做资产配置?

如何减少中间费用和税收影响?

如何找到一种投资策略可以实现资产规模扩展? 

 

3. 理财进阶之路 (2015-至今):从百万到千万的进阶

对我财商启发最大的书是《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而对家庭理财资产规划最有帮助的是《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当然还有Bogleheads Forum美国最知名的个人投资理财论坛。 

通过第一阶段的摸索和不断的试错,开始有了一系列优化的举措。

开始了做预算和记账的习惯,就是用最基本的Excel来记录每笔消费做分类管理,并做每个月每年的环比和同比的趋势总结图表。清楚了解到了自己每一分钱的去向,也大概知道了自己的消费能力和层次,以及大概能预测到自己未来要是提前退休后大概需要多少钱能够维持生活标准,直到可以开始领美国社保。 

根据对几年的开销记账跟踪,也就有了可量化的财务自由目标。北美这边普遍公认的财务自由可投资资产门槛是根据年龄不同,大概计算公式是:平均年支出 x (25 or 33)按照提前退休FIRE保守的33倍来估算,再减去十多年后房贷还清和孩子成年独立后的学费开支,至少需要除去自住房以外当下的200多万刀(1400万RMB)的可投资资产才算的上财务自由。 强调一下,前提是没有负债包括房贷,也没有娃的学费等支出,并没有考虑可能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

有了娃成年后的远景财务目标还不够,还需要可以分阶段参考的进度表,为此制定了一个理财里程碑的计划表和预计的时间表,并好好奖励自己如能提前达到。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正在向最后一个里程碑努力中:

1个里程碑: $100万美金(包含可投资资产和房产)=> 4/2017 

2个里程碑: $100万美金(只包含可投资资产)=>  3/2019

3个里程碑: $200万美金(包含可投资资产和房产)=>  5/2020

4个里程碑: $200万美金(只包含可投资资产)=>  4/2021

5个里程碑: $500万美金(包含可投资资产和房产)=> 预计2025?

由于资金不同的规划用途,也意味着不同的投资周期和风险偏好,所以,我又把资金分成了几个账户分别管理:

A) 家庭养老金(20+年后才会用到的钱,风险承受能力高)

B) 应急资金(6-10个月的生活全部开销包括房贷等,必须保本收益)

C) 教育资金(10年投资期限,儿子的高等教育费用,风险承受能力逐年下降)

D) 中短期投资理财账户 (风险承受能力适中,注意税收优化) 

有了投资风险偏好的不同账户后,就要开始进行资产配置。对于股债资产配比的基本准则,只有投资股票才可能实现财产增值和财富自由,而投资债券是为了保值,让自己睡得安稳,不用成天盯着股市分散工作精力。

不谈风险、只谈收益是无知,而知道有风险却讲不清楚风险,片面只看收益则是赌博。我总结出了选择投资配比需要满足的下面几点要求:

1. 尽量分散风险

2. 极低的基金管理费 

3. 税务上的高效 

4. 不受个别基金经理的人为因素影响 

5. 易于个人管理和调整平衡股债配比 

6. 资金规模易扩展,无论是几十万刀还是几百万刀的账户都能适用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结合自身的投资风格,关于到底选择主动投资基金还是被动指数基金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美国机构投资者占比很高,监管更严,市场相对更加透明有效,所以被动指数基金更占优,而主动基金长期发现寻找低估的价值投资股更难。从两口子自身效力的上市公司股票而言,也发觉每次财报公布前后很难预估准自家公司股票的短期波动涨幅,因为估值跟预期管理和大的政策环境等多方因素相关,自己的视角更多局限于公司产品和技术本身。 

满足上述要求的两支股债指数基金首选是Vanguard公司的两款热门基金,管理费用极低的标普500指数基金和债券指数基金(VIIIX是万分之二的年管理费,VBTLX则是万分之五的年管理费Vanguard是传奇投资家Jack Bogle创办(上面有提到以他名字命名的全美最知名理财论坛Bogleheads Forum),也是全美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管理总额高达7.1万亿美金(2020统计结果) 

从2002到2020年18年的表现来看,选择的三种资产配置做简单比较长期收益、风险、最大回撤和相关性等指标。就目前年龄和家庭阶段配置比例大概符合1,也就是(110-年龄)% = 80%投股指,剩下的投债指,长期预期收益率在8%左右就很满意了。虽然过去的收益表现不能代表将来,但是参考在过去18年,这个组合只有2002、2008、2018三年的年化收益是负的,标准偏差波动性和最大回撤也都在个人可接受的范围。

选定了基金组合,就必须要提到如何购买和定期平衡组合。比较推荐的方法是每年写一个理财规划书,规定自己操作的频率,避免过于频繁操作,受情绪波动追涨杀跌。比如我们家两口子的工资会每两周直接自动定投到各个账户按照比例购买股债指数基金,每个月核算一次账户,当股债比例失衡超过5%,就手动操作做重新平衡。比如股市大涨导致股债比从年初设定的80%:20%,到了年中的86%:14%,那么就需要手动卖出股票基金购买债券基金,避免承担超预期的股市波动风险。在年轻的时候,时间是我们的朋友,不要怕股指的短期下跌,长期看股指基金都是能够带来超越通货膨胀的超额收益的。


4 . 家庭收入(2012-2020): 的确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以前听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种成功学说辞总不以为然,但回首过去9年,确实方方面面有迹可循。 

职业:当下国内吹上天的芯片“卡脖子”行业,其实十多年前海外已经被誉为夕阳行业,尤其是对比当时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爆发增长,大批技术人员转行从硅工到码工。我们家两口子还是比较执着自己多年的专业,只是适时调整了技术方向,芯片行业随着4G/5G、AI和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兴起,近几年又迎来了第二春。虽然不比成功转码工的同学职业“钱”景,但比周围很多固守底层半导体器件制造的同学,目前看做芯片系统和架构设计还是要更占优。

公司:两口子以前和当前效力的东家大多国内耳熟能详,有英特尔、高通和苹果公司在硅谷的总部或分部。在大公司呆久了也经历过各家公司大大小小的风浪,总体来说个人作为技术螺丝钉对数万工程师的行业巨头公司的影响真是微乎其微,确实有时感觉到付出和收入会强烈不成正比。但大公司提供的优厚福利待遇,和在疫情下的抗风险能力,又不得不感慨大树底下好乘凉。 

理财:理解“机会成本”很重要,身边有些人花大量时间精力学习理财,尝试各种复杂的投资品,却忽略了自己的专业和工作。每个人都需要衡量用同样的时间精力,是花在提高自己专业上的长期回报更高,还是提高理财收益。又或在理财上,是自己操盘押注个股或跟踪投资品,还是交管理费购买公募基金达到同样甚至更高的收益。 

就我们家两口子而言,本职工作提供的高工资收入和原始积累,从2012-2013单收入(由于当时等绿卡期间做了一年多美国某大学博士后)的十几万刀,到今年大概率能突破60万刀,可以说在对专业和公司的选择上是比较成功的,职业生涯还是在上升期。但不可否认的是,理财的短期高收益确实有时会让人产生盲目自信和错觉认为可以忽略本职工作收入,比如疫情笼罩下魔幻的2020年资产全年浮盈增长了$73万美金,减去税后投入的本金,收益上应该是超过了全年税后收入,但个人认为这绝对不可持久。 

 

  1. 5. 写在最后

上面的文字更多是想记录自己的家庭理财经历以及当下的感想,在论坛里经常看到日常分享的理财的点点滴滴收获,其实每次看到都很受鼓舞,时不时能够联想到当初自己磕磕碰碰的理财路上的得失产生共鸣,有时也能学习到一些新东西教国内的父母优化她们的养老理财。通往未来财务自由甚至退休的路还很漫长,希望以后能够多多分享,共同成长。

只看楼主
全部回复(28)

回复楼主

回帖
小组话题

扫码下载

APP

iOS • Android

想理财却无从下手? 打开应用
通俗实用的理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