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惨的市场,快要见底了?
如果要盘点今年全球最惨的市场,那港股必须上榜!
截止12月22日,恒生指数下跌15.16%,恒生科技指数下跌32.53%。
这还只是从年初算起,如果从年内最高点算,那么恒生指数已经跌了25.68%,今年的走势是这样的:
隔壁恒生科技指数更惨,从年内最高点算已经跌了46.32%,接近于腰斩:
说实话,任谁看完这两个指数的走势,都不得不感叹一句:牛X。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港股会跌这么多,底部到底啥时候来临?今天我就来简单聊聊。
首先,分析港股下跌的原因要从今年二季度聊起。
自二季度以来,高层对平台类公司的监管政策愈发严格,这其中像阿里、腾讯、美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恰恰是这一变化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
不过需要大家理解的是,监管趋严只是这一轮新经济行业下跌的直接原因,而非内在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它:
在4G逐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全国铺开的大背景下,相关互联网公司享受的红利开始消退,行业进入存量博弈时代。
在理解这句话之前,需要大家知道分析影响一家公司市值的因素包括:
净利润和市盈率
净利润代表的是股票的基本面,而市盈率体现的是股票的估值面。
当新经济行业进入存量博弈时代时,会对业绩影响比较明显,比如今年的互联网行业基本面均较为疲弱。
同时,在这个时候,新经济行业还持续受到外界的政策压力冲击,那就会对整体估值进行下调,从而股价出现下跌。
聊完港股下跌原因,我们再来聊聊港股见底了吗?
见不见底这件事并不依赖于我的主观判断,而是应该从实际指标出发,比如最近的港股回购潮。
简单来说,回购就是公司用自己的钱买自己家的股票,那如果频繁出现上市公司回购,可能就预示着市场底部区间的来临。
在历史上,港股共计出现过五次回购潮:
第一次是在2008年:
当年港股公司回购金额总计达到175亿港币,恒指全年下跌48.3%。
而在接下来的12个月中,恒生指数上涨了52%。
第二次是在2011年—2012年:
港股公司共回购121亿港币股票,恒指在这段时期下跌13.2%。
而在随后的6个月的时间中,恒生指数上涨16.5%。
第三次是在2014年:
港股公司累计回购金额100亿港元,随后开启一波牛市,并于2015年4月恒指突破28000点。
第四次是在2015年—2016年:
累计回购金额409.8亿港元,恒指下跌16.2%。
而在随后的13个月中,恒生指数上涨49.5%,并于2018年1月突破33000点。
第五次是在2018年:
累计回购231.2亿港元,恒指累计下跌24.0%。
随后的6个月,恒指上涨18.9%。
纵观历史回归潮,我们可以发现:
港股回购公司数与恒生指数呈现是负相关关系,并且回购潮过后,恒生指数都会出现一波上涨。
那么对于这一次回购潮,是从2021年二季度开始,并且在下半年随着港股市场的大幅下跌而进入高潮。
截止12月15日,港股市场2021年累积回购金额达到335.1亿港元,创2002年由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
其中,下半年共有142家公司回购,回购金额达204亿港元,创半年度新高。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就算不是底部,也属于底部区域了。只是我们没有办法精确判定最低点到底是多少,所以与其问是不是到底了,不如在当前这个底部区域开始主动“寻底”。
这中间,如果你也想参与“寻底”,可以关注恒生科技指数基金。
ps:点击蓝字了解恒生科技是什么?
当然了,如果你已经买了中概互联或者中国互联等,其实就没有必要买恒生科技了,毕竟它们中间有很多重合个股。
最后,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将市场上3个常见的配置新经济主题的基金做了一个总结:
这三个指数基金,都是投资新经济主题的工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
1,如果害怕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有退市风险,那可以选择只投港股市场的恒生科技指数。
这个指数中除了有互联网个股,还有一些硬科技概念,比如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
2,如果之前已经投资过中概互联,但最近溢价率太高下不去手,可以选择中概互联2.0,这个指数里面只有30只成分股,但是比1.0更均衡,而且历史回测出的长期收益也要更好。
日常碎碎念1:
12月21日,中概互联亏损27.73%
最近中概互联溢价率有点高,也许可以看看隔壁的中概互联2.0
提示:本订阅号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并不代表作者所属机构观点。涉及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应以所属机构正规发布的研究报告内容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
日常碎碎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