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精分50讲之三: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
非常值得一读的一篇文章,读后收获良多。
弗洛伊德最初认为,人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力比多的满足。而根据满足的不同方式,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而曾奇峰将其简化为了三个: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和俄狄浦斯期(3岁以后)。
以前学习弗洛伊德的这些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只感觉到它们的惊世骇俗,但是听曾奇峰讲这三个阶段,才发觉它们离我的生活是如此之近。
先说说口欲期吧,人的嘴可以用来干什么?除了吃和说话,其实还有抽烟、唱歌、吹奏乐器等等。所有的这些功能都来自同一个源头:吃奶。人类力比多的第一次满足的体验就是嘬奶头。很多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都喜欢抽烟,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退行,而香烟就是母亲奶头的一个替代品。
口欲期的问题如果得到很好地升华,能发展出极好的演讲才能。对于升华,曾老师给出的定义非常精炼:升华就是象征化。象征化程度越高,表明升华的越好。譬如抽烟和演讲都是象征化的“嘬奶头”,但是演讲的象征化就要更高一些。
等到婴儿断奶之后,就是肛欲期。这个时候,父母往往特别关注孩子的大小便情况。想拉就拉,是除了嘬奶头之外,婴儿的第二大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必须被纳入到父母的控制之下。控制,就是这个时期的主题。孩子何时大小便,涉及到的是父母与孩子的第一次权利斗争。
曾奇峰描述了一个细节,婴儿在小便之后,喜欢将自己的尿渍尽量扩大,这有点像狗喜欢到处撒尿以划分地盘一样,军事统治者享受开疆拓土,攻城略地的快感,与婴儿玩耍自己的大小便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有人说,大小便就是人类制造出的第一件艺术品。曾老师还指出,许多父母强迫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习诸如钢琴之类的特长,就如同控制孩子的大小便一样,是过度的控制欲在作怪。
生活中有一种现象,既与口欲期有关,又与肛欲期有关,就是唠叨。唠叨往往来自于父母,或者长辈。大概因为曾老师自己深受其兄的唠叨之苦,所以他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甚至将唠叨称之为精神上的强奸。唠叨者在意识层面,似乎是因为关心和善意的提醒而唠叨,潜意识层面,却是在满足自己口欲期和肛欲期未满足的力比多需要,换句话说,他们其实是在享受唠叨的过程,却好像是在为被唠叨者付出。
除此之外,唠叨还是一种暗示,一种催眠:“你是一个不能照顾自己,不能为自己负责的孩子,你离不开我。”同时也是一种控制:“因为你不能照顾好自己,所以你必须得听我的,按我说的去做。”一方面,唠叨会引发被唠叨者的反感和愤怒,另一方面,如果暗示起效的话,被唠叨者最终可能真的会变成唠叨者口中的,不能照顾自己也不能为自己负责的,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这放映出了父母内心深层的矛盾:意识上希望孩子成长和独立,潜意识却害怕孩子独立之后,会离开自己。这是很多父母自身有的情结:害怕被抛弃。
有时,少量的唠叨并不会引发如此的反感,甚至有时会让一个人格成熟的人体验到一种快乐,做孩子的快乐。换句话说,一个人不能享受作为孩子的快乐,也说明他根本没有真正的成熟。
曾老师还举了自己一个例子,他哥哥让他开车小心的唠叨。而这种情况真实的发生在了我自己身上,我也喜欢唠叨提醒女朋友开车要小心,要小心,结果她不久前真的出了一起不大不小的事故。或许,这也与我的唠叨不无关系。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依赖性人格。一个过分依赖的人总想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但这种依赖其实是控制的另一种形式。正如婴儿用自己的哭泣来控制自己父母的行为一样。可以说,依赖型人格是口欲期和肛欲期问题完美的结合。
再来看看重头戏,俄狄浦斯期。一说到俄狄浦斯期,学过一些精分的脑子里冒出的大概都是弑父、恋母、性压抑等词汇。但是曾奇峰老师却着重讲了三大俄狄浦斯冲突:渴望成功和对成功之后惩罚的恐惧;男和女;生和死。
一个人如果在口欲期和肛欲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那么他可能会是精神病人或有人格障碍,如果他能基本顺利地通过这两个时期,他将进入到俄狄浦斯期,也就是神经症性水平。也就是说,三大俄狄浦斯冲突,是所有的人都无法避免的(不过科胡特却认为,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经历俄狄浦斯冲突)。
三大冲突里,曾奇峰讲解得最为详细的是第一个:渴望成功和对成功之后惩罚的恐惧。对于俄狄浦斯来说,战胜父母迎娶母亲是人生重大的成功,但成功之后的惩罚也随之而来。
这个冲突从侧面证实了一个观点:人的潜意识其实是相当有智慧的。因为这个冲突描述的,其实是一个世人皆知,却又常常为世人所忽略的,深刻的道理:乐极生悲。或是《老子》提到的“反者,道之动”。人们在享受快乐的时候,很少想到乐极会生悲,但是潜意识却从来不会忘记这一点。甚至在成功之前就会无意识地给自己设置阻碍,或者在成功之后进行自我惩罚。设置阻碍是害怕成功,自我惩罚则是在说:我都已经为成功付出过代价了,就没有必要再惩罚我了吧。
据说一本叫《秘密》的书中有这样一种观点,一个人如果发自内心的想要成功的话,就一定会成功。而这个世界上之所有有那么多无法成功的人,其实是他们内心觉得自己配不上成功。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配不上成功,甚至害怕成功?
在听曾奇峰课程之前,我并没有发现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原来比比皆是。例如产后抑郁症,生孩子对一个女人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而抑郁症,其实是一个女人自己施加给自己的一种惩罚。
曾奇峰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寓言:一个小官员很喜欢吃羊肉,他每个月都会吃掉一头羊。忽然有一天他获得了意外的提拔,升了官,高兴之余他决定每天都杀一头羊来吃。结果没过多久他就暴病而亡了。在阎罗殿报道时,阎王对他说,原本他是可以活得更久的,可是他今生只有享受500头羊的福分,由于他过早的透支了自己的福分,所以才缩短了自己寿命。
“福分”是很多中国人都相信的东西。精分家也相信福分,只不过这种福分的大小不是由老天,或阎王,或命运来决定的,而是被童年经验所限定的。是一个人潜意识是否相信,自己能配得上如此大的福分。
俄狄浦斯冲突的发现,意义最大之处不在于性的重要,而是关乎所有人的成功与幸福的尺度。成功和幸福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也是很多人所害怕的。他们害怕的真正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自己让自己过得不幸福?这就涉及到了另一对冲突:生和死。
什么是死亡?人为什么害怕死亡?
因为死亡意味着消失,但相对于自身的消失,更可怕的是身边其他人的消失。人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存在,或者说确定自己仍然还活着?就是通过“他者”。客体就像一面镜子,在投射我们的存在,当客体丧失时,我们体验到的其实就是死亡。
人天生就会享受快乐,但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限制人类的快乐,而我们的父母就是执行者。当一个父母威胁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种抛弃的威胁对于一个懵懂的婴幼儿来说,就是死亡的威胁。对一个三四岁大的小孩来说,死亡就是“不见了”。
这种威胁其实从口欲期就一直存在。口欲期:如果我咬了妈妈的乳头,妈妈可能会抛弃(离开)我。肛欲期:如果我不能控制好自己的大小便,妈妈会抛弃我。俄狄浦斯期:如果我有与性有关的活动,我就会死亡(客体回应的消失)。再往后:如果我成长得太好,太独立,母亲就会抛弃我。
曾奇峰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一个父母如果不能容忍子女的离开,就会无意识地让孩子没法顺利的成长。
一个婴儿如果足够幸运,他的父母给他提供了一种“抱持性环境”,能够让他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以及享受力比多满足带来的快乐,他就会相信,即使自己很成功,很快乐,也不会遭受任何惩罚,这时他才会觉得自己配得上享受更大的幸福。那么,这个孩子就是有福分的。
至于男和女的冲突,曾奇峰说的相对要少一些。他谈到的是:创造。
大多数的创造发明貌似都是男人搞出来的。男人的创造力难道天生比女人强不成?其实不然,女人可以生孩子,可以造人,这才是最伟大的创造,而男人所创造出的一切诸如iphone手机,卫星火箭等等这些小玩意儿,都是在弥补自己创造力的不足罢了。
不过,相比感受幸福的能力,创造力的重要性就该往后靠靠了。
PS:曾氏语录:
1、所有与眼睛有关的症状,都有俄狄浦斯的味道。比如说社交恐怖中的对视恐怖:我害怕看你的眼睛,我看你的眼睛的时候,幺妹怕我的眼睛攻击了你,要么怕你的眼睛穿透了我的心脏。
2、表达感受的三种方式:语言,动作,和让对方产生同样的感受。
3、第一、我可以作为一个成年人,不用依赖任何人就可以活下去;第二、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有能力让别人给我帮忙。能做到这两点的人就能活得很好。
4、毛病(坏习惯)是为了配合别人而产生的。(在自我功能上给别人开一扇门,让别人能进入你的边界。)
5、教育一定要“留白”。
6、越是自由的人,越是能为其他人负责任。
这个绝对牛!!我要仔细看看 哈哈
学习了,谢谢。
楼主是不是看了曾奇峰的精神分析视频做的总结?
学习了!这个怎么看到曾的完整的文章?
话说曾奇峰很自恋,不过他的精分能力足够让他自恋~
有链接吗
对应的就是孩子的各种敏感期
我买了《秘密》,一点都不好看,我还纳闷它怎么成为畅销书的?全书其实一句话就能概括:要在潜意识里想正面的东西,不能想负面的,只有思想正面了才能成功~!
每句话都是同样的意思……总之太废话了,差评!